F被M所吸引,也有著同樣的意味。
F看起來是一個極其自私的人,但她之所以形成這種品質,原因也是出自對父母的愛。可以推測的是,F的父母中有一個人是超級付出的,其價值感就建立在為別人付出上,而F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才成為一個隻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因為對她而言,當她索取時父母會親近她,當她付出時父母反而會不知所措。所以說,她是用這種方式對超級付出的父母表達愛與親近的渴望的。
F一樣是被自己的自我體係所束縛了,她潛意識深處也渴望自己能有善解人意的一麵。所以,她也被M吸引。
當然,F被M吸引,也是因為M是能滿足她索取的需要的,如果碰到一個和她一樣的人,她根本沒有索取的可能,碰到索取與付出平衡的人,也一樣是沒戲。
但最終,F和M還是分手了事。分手其實是在說,超級付出的M其實並不能一直扮演付出的角色,超級索取的F也不能一直扮演索取的角色。他們應該彼此學習。
假若M學會了F的部分素質,可以適當地索取,而F也學會了M的素質,可以適當地付出,那就意味著,他們都通過了這一功課。
不過,通常而言,能通過這一功課的人很少,多數人反而之後對自己的邏輯更執著。M說,F後來幾次戀愛都不順,她發現自己再也找不到像M那樣肯為她超級付出的人,所以一直對他念念不忘。
類似M和F的故事,我聽了不知道有多少,這讓我總結出一個規律:因為童年的某種痛苦,讓我們有一種渴望,長大了,我們會追隨這種渴望,而這種渴望總會實現,甚至被過度滿足,但最後我們會發現,過度滿足常意味著可怕的痛苦。
M的渴望是扮演一個超級付出者,而且他以此為傲,但F告訴他,真正成為一個超級付出者是非常可怕的遭遇。
與己不同的戀人是學習的對象
我有一個同學,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欲望,對這個世界要求很少,他的一個口頭禪是“無所謂”。
不可避免的,他和一個要求很多的女孩談起了戀愛。這個女孩有很多執著的要求,她從來不會說“無所謂”,而總是能提出一大堆理由,以說明她的要求是多麼合情合理,而且如果她的要求不被滿足的話,她會覺得很痛苦。
很自然的,他們兩個在一起的結果是,一切都以這個女孩的要求為準,無論是吃飯、出去遊玩、布置家居和交朋友等,都是如此。
這樣相處兩年後,他們因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起了衝突,他要這樣做,而她要那樣做。一開始衝突很小,兩人都說可以商量,但真正到了抉擇的時候,兩人都對自己的要求很執著。
這樣較量了幾個回合後,一天晚上他們再次因這件事情起衝突。我這個同學無意中回顧了兩人兩年多來的交往過程,發現自己心中有一種悲哀和強烈的不情願,因為他發現,幾乎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是這個女孩的要求在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他的要求都被忽略了。
他並不怨恨女友,畢竟是他老說“無所謂”的。但現在他明白,他並不能真正做到無所謂。實際上,每次他的要求被忽視,他都有一點點怨氣,兩年來很多要求被忽視,就攢起了很多怨氣。現在,他之所以對這件事這麼堅持,是因為他再也不想“無所謂”下去了。
就這個話題,他和女友深談了幾次,過程很痛苦,但最後兩人都明白,這是他們的一個功課。在這個功課中,他學習到,他要向她學習,要尊重自己很重要的要求;她則學習到,適當地說“無所謂”。
我想,這也是我課上的那位男學員和他女友相愛並相互衝突的道理所在。我們內心中都渴望圓滿,所以容易選擇和自己不同的人,這一點在戀愛中尤其常見。但同時,我們意識上又對自己的邏輯很執著,同時排斥別的邏輯,所以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又很容易發生衝突。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對自己自我體係的執著,而去向對方學習。
每個人的生命是一個輪回,你勢必會發現,“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不斷在同一個地方以同一種姿勢摔跤的曆程。
同樣的,每個家族的生命也是一個輪回。
命運之所以給我們這些輪回,正是為了讓我們有機會通過這個功課。
好好想一想,你可以從你目前的功課中學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