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身邊的隱形攻擊(3 / 3)

從這一點而言,民主的家庭營造的氛圍,就遠好於專製的家庭。並非說,民主的家庭沒有攻擊與被攻擊。其實,任何家庭都和社會一樣,家庭成員很容易會侵犯彼此的空間,而憤怒也由此產生,這一點是不可阻止的。區別不在於有沒有攻擊與被攻擊,而在於攻擊產生以後。

在民主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均衡的,沒有明顯的強勢方,也沒有明顯的弱勢方。這樣一來,憤怒一旦產生,他們就可以進行表達,並且,因為他們可以很好地溝通,這種表達輕易不會發展到摧毀性的地步。由此,因為心中沒有鬱積憤怒,這樣的家庭也就不會有多少“隱形攻擊”。

家庭中如此,社會中也如此。所以,一個民主氛圍重的公司,人們相對比較積極主動。相反,一個專製的公司,人們勢必會發展出許多被動攻擊的方式,於是大家經常會犯一些莫名其妙的低級錯誤,譬如懶散、遺忘、拖遝與失約……這些所謂的馬虎其實常常就是被動攻擊。

盡管專製的父母、配偶或老板常壓製對方表達情緒,然而,他們自己常會被激怒,因為他們發現,“無能”的孩子、配偶或下屬常犯一些不應該犯的錯誤。這些錯誤讓他們暴跳如雷。

其實,這正是對方潛意識深處的渴望:“我不能直接攻擊你,但我有辦法令你惱怒,這和直接攻擊你也沒什麼兩樣。”

甚至,被動攻擊造成的傷害反而更大。前麵提到的那位媽媽,她說,她最喜歡雷厲風行,沒想到兒子卻如此慢騰騰,這令她頗感受傷。既然如此,她就不如少斥責孩子,並且允許孩子向她表達不滿,而不要把這當成大逆不道。

被動攻擊非常普遍,並不是隻有嚴重失衡的關係才會產生被動攻擊,實際上一般失衡的關係一樣也會如此。在一般的親密關係中,被動攻擊也是常見的調節機製。瑞士女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她的著作《怒氣與攻擊》中描繪說:

(關係的)一方占有優勢而另一方處於劣勢,優勢的一方對劣勢的一方心存顧忌,從而不得不作出某種程度的妥協,而劣勢的一方對優勢的一方則感到某種畏懼,必須表現出反抗才能使對方作出讓步……(雙方)進而形成一種脆弱的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雙方便會發生衝突。此時,若強勢的一方采取攻擊行動,弱勢一方大多會以被動攻擊,如沉默不語、躲避、哭泣、離家出走等來進行自衛。這時,強勢的一方將感到自己被忽視、被冷落、被蔑視而生氣。

與此同時,他也會為自己的攻擊行動所帶來的後果感到懊悔,從而采取某種彌補措施,並作出讓步,使雙方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因此,在配偶關係中,被動攻擊有時會起到調節機製的作用。

解決之道:學會直接表達憤怒

被攻擊,會憤怒。作為一種基本情緒,憤怒是調解關係遠近的重要武器。並且,有了憤怒,一定會想辦法表達。意識不想,潛意識也會做這個工作。不攻擊別人,就會攻擊自己。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在他的著作《靈魂的黑夜》中寫道:最好隻和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因為,看似不會表達憤怒的人,其實也在用他的獨特方式來回擊你,而最常見的就是被動攻擊。

一些人看似從不憤怒,永遠和善,但你和他在一起卻非常不舒服,脾氣變得很糟糕,這是因為,這些貌似永遠不生氣的人實際上頻頻以被動攻擊的方式攻擊你。

並且,因為被動攻擊如此隱蔽,你好像沒資格實施回擊。如果回擊的話,也像是一拳打在棉花套上,不能發力。

此外,你還很容易內疚。畢竟,被動攻擊者看上去是很無辜的。

不過,我們不能輕易責怪被動攻擊者,因為他們之所以成為這個樣子,幾乎必然是他的憤怒被一些重要人物給嚴重壓製了。譬如,孩子憤怒的資格被父母剝奪了,妻子憤怒的權利被丈夫給劫掠了。他們在這些重要的關係中形成了被動攻擊這種消極的自我保護方式,然後將它帶到了生活中各個地方。

但同時,我們每個人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喜歡使用被動攻擊。正如維雷娜·卡斯特在《怒氣與攻擊》中所建議的: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一問自己:自己是否通過語言、態度、姿勢等傷害過別人,並在這樣做時裝作若無其事甚至和顏悅色?如果你經常這樣做而自己並未意識到,那麼,你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看看你的自我定位是否出現了偏差,看看你同別人的關係有哪些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