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不久,葉子就發現,她實在無法接受與張為做愛,“的確是沒有一點感覺”,而張為鬧了一段時間後也被迫接受了她的協議:不做愛,但彼此照顧。“這是交換,他給我和媽媽提供住的,我和媽媽打理他的一日三餐和日常家務。”葉子說。
不到30歲的張為不可能忍受沒有性的婚姻,他試過去找別的女人,但葉子一發現苗頭就會鬧個天翻地覆。最後,張為提出離婚,但葉子卻不同意。張為發現自己什麼都不能做,逐漸得了嚴重的抑鬱症。他警告葉子說,她最好去看心理醫生,否則說不定哪天他會自殺。
分析:潛意識深處知道答案
受傷的父母讓我們做一些事情報複另一方父母,並且會向我們灌輸一些對異性的恐懼。盡管我們本能上知道,這樣做不對,但為了表示對和自己一起生活的父母的忠誠,我們會強迫自己認同他(她)的觀點,並把這種觀點帶到自己的戀愛中去。葉子的案例很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
“葉子嫁給媽媽中意的男人,是女兒在替媽媽戀愛。”於東輝說,“但是她不可能違背自己的真實感受,所以實際上無法真正替媽媽戀愛。這一點在離婚上也體現了出來,她不想和丈夫離婚,其實是對媽媽的認同,而她的內心深處其實知道該結束這場婚姻。”
並且,我們潛意識深處都知道,真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盡管媽媽是二十年如一日地向女兒灌輸她的觀念,而葉子也表現得很相信這種觀念,但是一旦在催眠狀態下,讓她扮演父母的角色時,“他們”會自動說出真相。而當把藏在潛意識深處的真相說出來後,治療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大半。
治療:通過心理劇還原真相
對葉子的治療分六次完成:第一次是了解葉子的基本情況;接下來四次都是采取心理劇的方式,不斷地進行角色扮演;最後一次做的是一些常規的處理。
第二次的治療處理的是葉子和丈夫的關係。在催眠狀態下,於東輝和葉子輪流進行角色互換,譬如於東輝先扮演葉子,而讓葉子扮演張為。接下來,於東輝扮演張為,而讓葉子扮演自己。
在扮演丈夫的角色時,“他”深情地對治療師扮演的“葉子”說:“我很愛你,我渴望和你結婚,但沒有性生活,我真的很痛苦。為了我,也為了你,我希望我們離婚,結束這一段不應該開始的感情。”
回到自己的角色上,葉子顯示出對丈夫的理解,她對“張為”說:“感謝你對我的愛和照顧,我對你有深深的內疚,但我無法背叛自己的感受,我的確不愛你。”
接下來,葉子和治療師再次互換角色……
“平時,我們都習慣自我欺騙和欺騙別人,很難進行真誠的交流,但麵對有經驗的治療師,這就不再是難事,而且角色扮演的心理劇形式也很容易讓來訪者接受自己對其他人早已存在的理解。”於東輝說。
第三次的治療,處理的是葉子、葉子媽媽與張為的三角關係。這次一樣,治療師和葉子不斷地變化扮演的角色,而葉子也顯示出,她的潛意識深處其實很清楚,她的婚姻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她扮演媽媽時,她誠懇地對治療師扮演的“葉子”說:“對不起,我是為自己的心理需要選擇了張為,我知道你不喜歡他,但仍然強迫你嫁給了他,我是一個自私的媽媽。”
最關鍵的是第四次治療,這次處理的是3歲的葉子、葉子媽媽和葉子爸爸的三角關係。這次的角色扮演同樣顯示出,盡管葉子的媽媽對女兒說了前夫二十多年的壞話,但葉子實際上知道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