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你人格的對立麵(2 / 3)

“那時,你覺得自己很醜?”我請他注意他的這句話。

“這有什麼奇怪的嗎?”他回答說,“那時我是這樣覺得的,但後來越來越強壯高大,並且掙錢越來越多,這種感覺就沒了。”

“你討厭自己醜嗎?”我再問。

“討厭!”他回答說。

“這種討厭,和你對太太的討厭像不像?”

聽我這麼問,他感到震驚,因為對自己醜的討厭,和對太太醜的討厭,這的確是蠻像的。

我解釋說:“你對太太的討厭,其實是對自己內在一部分的討厭。你內心有一個自卑的小孩,你將這個自卑的小孩投射到太太身上了。也即,你將對自己這一部分的討厭投射到你太太身上了。

“假若沒有太太,這種討厭就會是你內心的戰爭。但是,自己討厭自己這種感覺太痛苦了,而將這種內心的戰爭轉化成外在的關係裏的戰爭,自己就可以獲得很大的解脫了,隻是這樣做傷害了太太。

“這也是你為什麼沒有選擇和看似完美的情人一起生活的重要原因。假若這種內在的衝突沒有得到化解,那麼,你選擇的情人越優秀,你就會越自卑。整天生活在自卑中的感覺很不好受吧?相反,如果選擇一個條件很差的配偶,整天讓她自卑,而自己高高在上,是不是會舒服很多?雖然這會有很大代價,但畢竟高高在上的滋味還是比自卑要好很多。”

聚焦自己內心深處

我這個初中同學的故事,可以很經典地詮釋“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的道理,這在很多方麵都有體現:

無比渴望和美貌情人一起生活是A,而-A就是懼怕這種生活,或者說,這種看似美好的生活有巨大代價;和“又醜又不會說話”的太太一起生活的痛苦是A,而-A就是在這種生活中隱藏著的巨大好處。

情人的“完美”是A,而他在情人麵前的自慚形穢就是-A;太太的自卑是A,而他在太太麵前的高高在上就是-A。

以前,他看上去很自卑是A,而他對高高在上的感覺的渴求就是-A;現在,他看上去很自信是A,而他內心中藏著一個自卑的小孩就是-A。

總之,他的意識和潛意識是分裂的,意識上渴求A,但潛意識上戀棧-A。A的程度看起來有多強,-A的程度看起來也就有多強。對於他而言,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鴻溝太寬了,以至於意識對潛意識的秘密一直沒有覺察,這導致他十多年來一直生活在嚴重的衝突中。

那麼,該怎麼化解這一衝突呢?關鍵是將注意力的焦點從外部轉移到自己的內部來。以前,他會一直盯著太太和情人,在兩者之間猶疑,總是想著該如何在她們之間作選擇,但現在,他要明白這是自己內心的事情,答案不再是她們之間的二選一,而是他該如何改變內心。

要改變內心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拉近A和-A之間的距離。譬如,對於他而言,這麼多年來,A的分數可能是9.5分,-A的分數相應也是9.5分。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分裂,但假若A和-A的分數都逐漸減至7分、5分乃至3分,那麼衝突就逐漸減輕了。而內心的衝突減輕後,外部的衝突也會相應減輕。

在“自我覺醒之路”的課程中,我留過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作業:用5~10個形容詞描繪“真實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

其實,這就是A和-A,真實的自己就是A,理想的自己就是-A。

真實的自己是怎麼形成的?或者說,我現在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是在關係中形成,更具體而言,就是童年時在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相處時形成。

作為新精神分析流派的客體關係理論認為,當孩子呈現某種品質時,得到了父母的親近,也即在關係中的獎勵,那麼孩子就會執著於這種品質,並將其視為“好我”。

相反,當孩子呈現某種品質時,遭到了父母的疏遠,也即在關係中的懲罰,那麼孩子就會懼怕或抵觸自己這種品質,並將其視為“壞我”。

通常而言,“真實的自己”也即“好我”。

“好我”和優點不一樣,“真實的自己”中有很多缺點,我們會覺得自己某些個性已經嚴重不適應目前的生活需要了,非常想改變但卻改變不了。

但這隻是從當下的情形來看的,而假若去審視我們的童年的話,會發現,幾乎所有“真實的自己”中的個性,都曾經在與父母的關係中獲得過很多好處。也就是說,在我們潛意識深處,其實是將這些個性視為“好的”,認為這些個性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長大後,我們或許一時碰觸不到潛意識深處的感受和想法了,於是忘記了這些個性曾給自己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