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她真正想打敗的,其實首先是她的妹妹,其次是她的媽媽。
說打敗可能是說得太重了,琳說她感覺不到自己有這樣的渴望,她所渴望的隻是獲得一個男人部分的愛,即她希望這個男人不要將愛全給予太太,隻要分給她一部分就可以了。
我問她,她理想中的戀愛是怎樣的。
她說,隻要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譬如五一假期、十一假期和她的生日,她的愛人能陪她一起度過就可以了,平時隻要一兩個星期能見一次麵就足矣。
我開玩笑說,她真是一個完美的、沒有麻煩的情人。
她看上去的確是完美的情人。不僅相貌出眾,工作和收入也很好,並且她很少向戀人提要求,她和第二個男友交往了八九年,期間隻給他的妻子打過一次電話,其他時間,她都是盡量不給他“找麻煩”。
第二個男友很愛她,幾次發誓說要娶她,一次已經到了實質階段,他準備和妻子離婚,但琳卻勸他不要這麼做。
顯然,和其他主動的第三者一樣,琳並不想真正打敗一個女人。
恐怖幻想中的重要一麵是和解
Lisa對我講出了她的夢想後,開始去了解關於俄狄浦斯期的論述,並對自己的夢想進行了分析。
她有過兩次重要的三角戀,戀人都已結婚,而且都有一個女兒。她說,有一個女兒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如果他們沒有女兒,她不會和他們糾纏。
這個女孩象征著什麼?Lisa說,其實就是她自己“內在的小孩”。
她介入這樣一個家庭,假若成功的話,她就會成為這個女孩的後媽。Lisa說,她渴望做後媽,真的是渴望。
後媽又意味著什麼?其實就是Lisa自己的媽媽。她回憶說,自己小時候經常想,她的媽媽是不是後媽,否則為什麼有時對她會那麼不好。
由此,可以看到,Lisa的第三者夢想中的後媽和女兒的關係,其實就是童年時母親和她的關係的再現。
所以,在這個三角戀中,女兒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Lisa覺得,那個男人和他妻子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當然,她和其他主動的第三者一樣,也是渴望擊敗一個女人,從這個女人手中奪走一個男人。這是童年被壓抑的渴望的再現。
但是,童年時她不敢真做到這一點,因為她懼怕被媽媽懲罰。她的幻想中也體現了這一點,“前妻”向她潑了硫酸,而她愛的男人則弄瞎自己的雙眼,這是一個何等慘烈的結局。這個結局,看似是Lisa有點瘋狂地渴望自虐,其實,反映的是她為什麼不敢真正地把一個男人從他妻子身邊奪走,因為她害怕被懲罰。
這是Lisa的幻想中充滿衝突的一麵,但還要看到,她的這個幻想中的重要一麵是和解。在幻想中,她渴望女兒最後愛後媽勝於愛爸爸和親媽,其實是渴望她“內在的小孩”和“內在的媽媽”得到和解。
不過,這也有點欲蓋彌彰。女兒愛後媽勝於愛爸爸,這正是Lisa在現實生活中一直所做的,她很渴望與爸爸親近,但這會引起她的焦慮,喚起她對媽媽的內疚感和罪惡感。於是,她事實上整天和媽媽黏在一起,表現得和媽媽無比親近,但真正渴望的還是和爸爸更親近。
這一情結的糾葛是一種左右不得的局麵。現實也再現了這一點。Lisa的兩次重要的三角戀,不管男人們多麼寵她,但最後都拒絕為她離婚。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男人們這樣做,既是自我保護,也是在保護主動的第三者。因為,假若他們真離婚了,他們便失去了吸引力,本來吵吵嚷嚷要嫁給他們的第三者就會逃跑。但她們之所以逃跑,並不僅僅是“索然無味”,而是在逃避自己內心的罪惡感和恐懼。
三角戀中藏著虐待與被虐待的關係
主動的第三者看似是愛得死去活來,但真相其實是,她們在主動營造一個施虐與受虐的關係,而這是她們童年的失衡的親密關係的再現。
假若一個女孩在和父母的關係中受到了嚴重的忽視。那麼,首先,這個女孩對父親有憤怒,她會想,為什麼人這樣對她。其次,她對母親有醋意,渴望把父親從母親身邊奪走。最後,她自己有深深的自卑感以及負罪感,因為她認為自己的願望非常邪惡。
這個女孩長大後,如果變成了一個主動的第三者,那麼她會把這三種情感都投射到自己主動營造的三角關係中。
第一,她會很愛那個男子,但也會抓住種種機會直接或間接地攻擊他,質問他為什麼對自己不公平。
第二,她會對戀人的妻子有複雜的態度,有時想攻擊她,有時又很幼稚地渴望和她和解。
在百度貼吧“第三者”吧中,轉載了“情人寫給愛人妻子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第三者列舉了自己的種種優點,並批評了愛人妻子的種種缺點。這無非是說,她比愛人妻子更懂得愛他。這就像一個處於俄狄浦斯期的小女孩一樣,認為媽媽缺點太多,而自己很優秀,更配得到爸爸的愛。《道德頌》中也描繪了很多這樣的細節,如:
她唯獨不願對水荊秋使用聰明——她相信他是心懷苦衷地愛她。麵對他,她願意拔掉咬人的鋒利牙齒,毀掉刻薄的心腸,扭轉鄙夷的眼光,她要寬厚,溫和,善解人意——要比梅卡瑪更女人。
第三,她會有強烈的自卑感、負罪感和內疚感。所以,常常渴望受虐,因為不管看似多麼理直氣壯,她都認為自己是在幹壞事,這不需要別人的譴責,她會自己譴責自己,自己懲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