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與反依賴的雙重奏(2 / 3)

研究還發現,如果3歲前媽媽與孩子分離達兩個星期以上,由此造成的傷痛就是不可逆轉的。所謂不可逆轉,即這一傷痛不會因為媽媽回來後好好安慰他而消失,它會一直留在孩子的心裏,留待他以後自己去處理。

所以,比較完美的做法是,在孩子3歲前,媽媽與孩子沒有重大分離。

最起碼,在嬰兒3個月大前,媽媽不要離開孩子。因為這3個月是至關重要的3個月,假若這一階段媽媽對孩子很親,將孩子照顧得很好,這個孩子就有了一個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基礎。

最好這一階段要延續到6個月時,因為心理學研究發現,像精神分裂症、嚴重的人格障礙等重性的精神疾病,常常是由於當事人在6個月大之前造成了嚴重創傷,而這是相當難治療的。

現在,媽媽們的產假已有98天,這個延長是極為關鍵的,原來一個多月的產假實在是太短了。我有多名來訪者,他們都是在出生一個多月後就與媽媽分開了,甚至立即就被送到了全托幼兒園,這是極其巨大的被拋棄的創傷。

另外,我們一般習慣由老人帶孩子,這種普遍現象,對孩子而言一樣是一種創傷,因為沒有誰比媽媽更重要。

尤其是,假若孩子在很幼小的時候不斷在媽媽和老人或其他撫養者之間來來去去的話,那也會造成巨大的創傷,因為每一次和撫養者的分離,都是一次被拋棄的創傷。

若在嬰幼兒時遭遇與媽媽嚴重分離的創傷,等他們成年後,他們很難與女性和諧相處,同時也很難與其他人相處。

抱得太緊,會導致被吞沒的創傷

媽媽與孩子的關係太疏遠會給孩子帶來創傷,而媽媽與孩子的關係太過於親近也一樣會帶來創傷。

這後一種創傷,可以稱之為被吞沒的創傷。

一天,我帶我們家的貓小白去我的工作室,它非常惹人喜愛,所有去我工作室的朋友都忍不住要抱它,而它也有些黏人,所以幾乎來者不拒。

但很有趣的是,我發現它對兩位女士很抗拒。她們抱它時,都將它抱得特別緊,而且憐愛得不得了。我發現,小白這時在用它的前爪用力在它和這兩位女士的身體間撐出一個空間,而其他人抱它時,它都是很放鬆地躺在擁抱者的懷裏,非常享受。

而且,其中一位女士不斷地將小白抱過來玩,最後它怕了她,幹脆藏在沙發底下不出來了。而有意思的是,這位女士似乎完全沒意識到小白對她的這種抗拒,還認為小白很喜歡她。

類似的畫麵,我也曾見過。當時,一個年輕的媽媽緊緊地抱著女兒親吻,而女兒將臉向外扭去,並用手用力地推開媽媽,但這位媽媽對女兒親了一下又一下,完全沒看到女兒對她的排斥。

每個孩子都渴望與父母親近,假如父母對自己極親近,那麼孩子一方麵會很喜歡這種感覺,但另一方麵又覺得自己被吞沒了。就像前麵兩個故事,擁抱者似乎完全接收不到被擁抱者的抵觸,而這意味著,擁抱者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所以這真的是一種吞沒。

並且,被吞沒的創傷,常常是與被拋棄的創傷連接在一起的。假若一位媽媽自己小時候有過嚴重被拋棄的創傷,那麼她對親近的渴求就非常強烈,以至於她的伴侶會被嚇跑,會感覺到厭煩,會想辦法與她拉開一段距離。這樣一來,她的親近的渴求就在伴侶身上得不到滿足,轉而在孩子身上去尋求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