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你的心打開(2 / 2)

我繼續說:“我感覺這是我們談話很難深入的一個關鍵原因,你經常用談一件瑣事的方式轉移我們的話題,讓我們的話題永遠浮在表麵上,不能深入。”

她先做了些辯解,說她覺得那件小事還是蠻有意義的,值得談下去,但談著談著,我們回到了剛才的話題上。

這時,我感覺,我和她的注意力都變得集中起來,整個房間也變得寧靜了。

就在這種狀態下,她說,前不久過春節的時候,她覺得孤獨。

她這樣說的時候,我感覺我的心弦被撥動,這是因為我感覺到了她的心弦在振動,這是我們談了二十餘次以來,我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

“請談談這份孤獨吧。”我說。

她說:“那時我想,自己又老了一歲,過去的時光看不到有什麼意義,未來的人生也不知道有什麼希望。”要是這些心理症狀一直持續下去,而她的人生總是這樣空虛,那該多糟糕。

“聽上去,你很哀傷,為歲月。”我說。

她說:“是啊,哀傷,而且那是沒有人可以傾訴可以理解的哀傷,所以感覺到孤獨。”

“為什麼不說給你的丈夫聽,讓他知道你的哀傷?”我問。

“我從來沒有指望過他能理解我。”她突然有點大聲地說完這句話,眼淚一下子失控地流了下來。

此前,她有過幾次流淚,但那好像是她早準備好的流淚,她習慣流淚,並總是會在流淚中抱怨一下其他相關人等。這樣的流淚,多數也是防禦。英國靈性治療師阿南朵將這一點稱為“老舊的DVD的重複播放”,即我們不斷聽一些老歌,而不能活在當下。

這一次的流淚不同,它是出乎預料的突然流出,並且流出時盡管很悲傷,但並沒有怪任何人。這樣不怪任何人的單純的淚水,是特別好的療傷藥。

所以,我隻是靜靜地陪著她流淚。

將心打開,愛才能流進來

這一次谘詢後,她的狀態發生了轉變。以前,她對偶爾來住一段時間的公公婆婆總有些抵觸,盡管會盡一個兒媳的孝道,當他們走時,她總是覺得鬆了一口氣,“他們可走了”。

但這次谘詢後不久,她的公公婆婆再一次離開兒子家回老家,她主動想去送他們。“以前也會送,但那是出於禮貌,知道不這麼做不好。”她說,“這一次不同,這一次是有些舍不得,他們的離開,讓我感覺到有點傷感。”

她還說,這是她多年來唯一一次感覺到舍不得。

她還感覺到,自己的心踏實了一些。以前,丈夫晚上應酬,回家晚的話,她會非常焦慮,忍不住要打電話催他快點回家。但現在,再遇到同樣局麵,她的焦慮明顯減輕。

對女兒,她的關愛也明顯多了,她感覺到自己的心好像是平靜了一些。

這個變化是怎麼發生的?

答案很簡單——她的心打開了。

她的童年曾遭遇很多痛苦,並且,父母常年在外,她的那些痛苦也沒機會向父母說。

由此可以看到,她成年後的那種感覺——“我從來沒有指望丈夫會理解我”,其原型其實是——“我從來沒有指望父母或別的大人能理解我”。

她獨自一個人承受這些痛苦,她覺得,她隻能這樣做,沒有別的選擇。但小小的她又不能獨自消化這些痛苦,所以她能做的,就是用一些方式回避這些痛苦的感受,譬如糾纏於所有事情的表麵。

她不讓自己沉到深沉的感情中,結果就是,她和丈夫乃至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建立深厚的情感。

當心中沒有深厚的情感時,一個人就會時時刻刻處於擔心失去另一個人的焦慮中,結果表現成她對丈夫很依賴。

在這一次谘詢中,她想逃跑,但被我拉回來感受那份孤獨與哀傷,後來的眼淚意味著,她終於將心打開了一個縫隙。

將心打開後,別人的愛才能流進來,自己對別人的愛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這樣的感情一建立,自己的內心就有了支撐,會安定很多。

感知到是自己在回避親密,是極為關鍵的一點。否則,我們總是容易指責對方不愛自己,其實真相幾乎勢必是,你的心沒有打開,你不敢接受愛。

更準確的說法是,盡管你曾經一直在渴望愛,但你早已將心門關上了,別人的愛流不進來。

最糟糕的情形是,你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對愛的渴求了,你隻是麻木地活著。

其次糟糕的是我那位學佛的朋友,他將拒絕愛與被愛哲學化了,認為人活著根本沒必要愛,隻需要智慧就可以了。

不過,與我這位女性來訪者一樣,後來他的心也打開了一些,他說,曾有人對他預言,再過十年,他的心會充滿慈悲。對此,他意識上相信,但又總覺得不可能。

我覺得他會走到那一步,我相信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心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