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是男孩的必修課,這是因為,男孩與女孩存在很大的生理差異和心理差異。僅就心理差異而言,男孩喜歡挑戰性的活動,愛打打鬧鬧、衝鋒陷陣,而女孩則喜歡安靜輕鬆的活動,愛玩洋娃娃、過家家。這是由各自的生理特點決定的,是天性。但是,如果不及早對男孩進行正確的性別教育,就會使男孩的性別錯位,貽害終生。
現在,很多男孩變得越來越女性化,按照女性的特點穿著打扮,行為舉止也很女性化。
海陽是個12歲的男孩,可是他的父母喜歡女孩,所以從小就把他當女孩對待,給他紮小辮、穿女孩的衣服。慢慢地,海陽就認為自己是個女孩,也習慣了慢聲細語地說話、扭扭捏捏地走路。
上小學之後,很多同學嘲笑海陽,海陽很痛苦。雖然海陽很努力地和同學接近,但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都不喜歡他,麵對這樣的尷尬境地,他的父母後悔莫及。
海陽本應該有一個快樂的、無憂無慮的童年,但是由於父母錯誤的性別教育,導致了他性別錯位。這不僅讓海陽感到羞辱和痛苦,也給家人帶來了煩惱。
如果不進行正確的性別教育,那麼女性化的男孩就不會認同自己的男性角色。這樣的男孩做事猶豫不決,說話嬌嬌滴滴。另一方麵,由於習慣了女性角色,所以他極易缺乏責任感、安全感。
男孩會因此缺乏男子漢氣概,還會由於受到社會的歧視而出現缺乏主見、憂鬱、孤立的現象。更為嚴重的是女性化的男孩還具有同性戀傾向。
許多男孩喜歡從事冒險、挑戰性的活動,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表現自己的男性特征,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對男孩來說,發脾氣、打鬧、捉弄同學、保護家人是他的本性,他也會因此而出現任性、粗魯、調皮、負責任等性格特征。隻要父母對他加以正確的引導,就可以使他克服缺點,成長為一個健康的男孩。
然而,很多父母為了滿足自己喜歡女孩的願望,或為了讓男孩聽話、安靜,便一味壓製男孩,不讓他大聲說話,甚至不讓他喊叫。很多家長無微不至地照顧男孩,導致他形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和細膩敏感的心理特征。
那麼,怎樣才能對男孩進行正確的性別教育呢?
盡早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
越早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越會收到好的效果。性別教育是性教育的前提條件,男孩從3歲以後開始具有性別意識,但真正形成則是在青春期以後。雖然上小學的男孩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但是此時他的內心仍潛伏著性別意識。專家指出,對3~6歲的男孩進行性別教育是最佳時期。
美國的父母非常重視對低齡兒童的性別教育,父母不僅精心為孩子挑選用品,還會向店員詢問哪些是男孩用品,哪些是女孩用品。
美國小朋友到幼兒園的第一課就是認識廁所。男孩和女孩分別按照男孩坐姿圖標和紮辮子的女孩坐姿圖標如廁,而廁所裏的設施尺寸雖然小,但完全按照成人男女廁所設計。為了更突出男女有別,有的女廁所牆和瓷磚顏色選用粉色,男廁所為灰色。如果幼兒對此產生好奇心而跑到彼此廁所裏觀察,老師也不會責怪他們,隻是詢問他們有什麼不同而已。
此外,在男孩3歲的時候,開始讓他從事一些“體力活”,如搬紙箱、保護更小的孩子、幫媽媽拿東西等。告訴男孩哪些東西是他的,哪些東西是屬於女孩的;男孩應該照顧女孩、保護家人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既隨手可做,又具有教育價值,是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的重要途徑。
爸爸應當做兒子的男性榜樣
爸爸是把男孩培養成小男子漢的榜樣,在生活中應該重視男孩的角色認證。爸爸應該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男孩,讓他知道自己和媽媽以及其他女性是不同的。特別是女性較多的家庭,更要重視爸爸這一角色的影響。否則,男孩很容易受女性的影響,因為這是無意識的,所以不容易被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