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巧妙地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2 / 2)

李濤是家裏唯一的男孩,深得父母和3個姐姐的喜愛。父母幹活的時候,他經常和姐姐們一起玩。而隻要父親一有空,就帶他去田野裏玩,還經常和他扭打在一起。家裏的重活也是父親承擔的,在父親身上,李濤不但感受到男孩應該更有力量,還學會了機智和勇敢。日益長大的他不但幫父母幹活,還學會了保護姐姐。

就這樣,李濤不但沒被家人寵壞,還成了家裏的小男子漢。

雖然李濤出生在男性少、女性多的家庭,也得到了家人的寵愛,但由於經常和父親在一起,他不但沒有女性化,還成長為一個男子漢。可見,爸爸在男孩的性別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和爸爸在一起,男孩會自覺模仿爸爸的行為,對爸爸的愛好也很關心。也許爸爸在和男孩玩耍、談話的同時並未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麵的作用,但爸爸的行為的確對男孩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媽媽應啟發兒子的男性特征

在國外,人們很重視加強男孩對男性特征的認識。這不僅體現在學校教育中,還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媽媽作為小男孩最親近的人,一方麵愛男孩,另一方麵又不驕縱他,而是引導他認識自己是男孩,應該按照男孩的方式處理問題。

3歲的威利斯經常和媽媽一起購物,和媽媽同行時,威利斯總走在前麵。進入商場時,他很吃力地用小手握著門扇的扶手,利用整個身體的力量打開大門,然後很禮貌地讓媽媽和其他女士進入。購物之後,威利斯還經常幫媽媽拿東西。

很多人好奇威利斯的媽媽為什麼把這個任務交給他,年輕的媽媽說:“威利斯是男孩,而男孩應該照顧媽媽,幫媽媽幹活。”

威利斯的媽媽雖然愛兒子,但並不嬌慣他,而是讓他懂得照顧女性,為媽媽分擔任務。而我們經常在路上看到七八歲的男孩在媽媽麵前撒嬌,要媽媽抱著走的情況。

很多媽媽不僅順從男孩,還不讓他做學習和玩耍以外的所有事情。這不僅不利於男孩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不利於他發揮男性特長,主動承擔責任。

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媽媽應該巧妙發揮啟發作用。很多時候,爸爸對男孩的威脅,並沒有媽媽的聰明招數管用。而且很多男孩“吃軟不吃硬”,如果一味拒絕他,反而會激怒他,所以如果媽媽換一種說法,也許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媽媽剛一下班,就被兒子纏著講故事。以前,勞累了一天的媽媽總答應兒子的要求,但是這次她決定改變策略。兒子趴在媽媽身旁說:“媽媽,給我講故事吧。”媽媽說:“媽媽上班很累了,如果你能讓媽媽靠在你肩膀上,媽媽就不會累了。”兒子感到很有趣,就把肩膀湊到媽媽身邊。慢慢地,他經常把小肩膀借給媽媽,還幫媽媽搬東西呢。媽媽說:“看,這才是我們家的小男子漢!”

這是一位聰明的媽媽,她用委婉的方式告訴兒子:男孩應該保護媽媽,保護家人。這種明確的方式比一般暗示更能打動男孩,這是因為男孩的理解力發展相對緩慢,往往在得到明確指示的情況下才懂得怎樣做。

一些媽媽抱怨兒子把衣櫃翻得很亂,回家後把襪子和鞋丟得滿地都是,從來不會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也不懂得體貼大人……這是因為,她沒給男孩明確任務,致使他沒有形成主動分擔責任的意識。

同時,每個家庭的狀況和男孩的具體情況是不同的,在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時應該采取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靈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