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好的心理老師
弗洛伊德是研究父母與兒女關係的著名心理學家,他的很多研究成果已得到了認可。戀父情結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用以說明童年期的女孩對父親的依賴、信任與討好心理。
其實,這一論調已為很多人所熟知。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女孩信任父親,渴望父親保護的一種“異性相吸”的現象。
一位媽媽說:現在女兒長大了,不怎麼喜歡和我說心裏話了,也不像以前那樣黏著我了。有時候,我看到她不高興,就想問問原因,可是她總對我支支吾吾。不過,最近她和她爸爸很有話說,經常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訴他,讓他幫著拿主意。出去玩的時候,她更喜歡和爸爸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
此時的女孩處於“心理斷乳期”,產生了對爸爸的盲目崇拜。做媽媽的不應該指責或責罵女兒,應該給她自由,尊重她的這一喜好;另一方麵,媽媽可以為女兒尋找談得來的朋友,對她進行藝術培養,這樣能分散她在爸爸身上過多的注意力。
爸爸也要把握女兒對自己的信任,利用這一機會糾正女兒的不良習慣及錯誤做法。這是爸爸利用親情培養女兒的好機會,因為女兒很容易聽進爸爸的話並履行。
重視藝術療法
這一階段的女孩已經表現出了興趣取向,給她進行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完善她日後的學習和修養,還是緩解她的緊張情緒,轉移過於依戀父親的好方法。
小雅是一個9歲的小姑娘,最近的學習成績有些下降。一天放學回家,小雅發現她的書桌上有一隻小提琴,她興奮地問媽媽:“這是誰的小提琴啊?”媽媽說:“給你買的。喜歡嗎?”小雅撫摸著它,說:“真漂亮。可是我不會拉呀?”“不會就學,你願意學嗎?學琴很辛苦。”爸爸微笑著說。小雅高興地說:“我不怕辛苦,一定要學會!”
這樣,每個周六、周日小雅都去學琴,她一下子快樂起來。情緒高漲的她很容易就聽進了父母的意見,心態也平和了許多。
藝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使人的心情更平和。對女孩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壓力的增加,她的心情很容易煩躁。因此,給你的女兒選擇一種她所喜愛的藝術形式,讓她的生活充滿樂趣。
讓她具有責任感
父母應讓女孩慢慢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她具有責任感。這樣,女孩就會在做決定前學會權衡,考慮得失。
倘若這一時期的女孩行為散漫,具有很多壞習慣,你要在生活中鍛煉她的責任心。由於獨立性和叛逆性的到來,女孩有時會故意和父母唱反調,做出粗魯的行為或不理睬長輩的教誨。
8歲的女兒一回到家就把衣服、鞋子扔得滿地都是。媽媽對她說過很多次要講究衛生,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好,可她就是不聽,還經常埋怨媽媽把她的衣服放亂了。媽媽對女兒說:“如果你再亂扔衣服,我就把它們放進你的雜物箱裏,不讓你穿。”第二天,女兒穿著媽媽給她新買的衣服,很喜歡,但一回到家就往沙發上一扔了事。第三天,她問媽媽:“我的那件新衣服呢?”媽媽說:“因為你沒把她放好,所以我隻有放進雜物箱了。”
女兒說:“我以後保證不亂扔衣服還不行嗎?”媽媽說:“如果你今天回來能把衣服放好,我明天就讓你穿那件新衣服。”
放學後,女兒乖乖地把衣服掛在衣架上,將鞋子放在了鞋架上。
可見,及時糾正女孩懶散的壞毛病一定要有耐心,講究方法。一味地強製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父母應該給女孩一些忠告,向她提供建議,向她訴說你對她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