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木經惟說,寫真不是拍事,而是拍情。他又說,母親的死讓他了解到,攝影的角度即是“愛的角度”。這裏麵的愛是說攝影,可是愛的角度可以推廣的範圍太廣了,依我看,每個行業如果用“愛的角度”都是通行的。愛可以彌補很多事情,甚至是看上去愚蠢的事。在二戰蘇聯紅軍攻打柏林的時候,就有一批城市誌願者樣貌的人們,手無寸鐵,前赴後繼地堆成人牆去保衛納粹,這種熱愛,愚蠢又讓人動容。在當時的指揮官看來,這是這群人所選擇的宿命,絲毫不必為之惋惜。我隻是想證明,愛的角度可以彌補多大的紕漏,即便是完全錯誤的。
日常裏,人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賭氣。跟同事賭氣,希望自己略勝一籌。跟自己較勁,希望有所超越。這些從客觀上都讓事情變得似乎更好了一些,可是賭氣變成了自己意識不到的常態和生活方式的時候,深深的不知道哪來的疲憊感就有了根源——原來我們根本不是愛一件事才去做一件事。我們是說服自己去做好一件事讓別人和自己更愛我們!這才是真的可悲啊。
凡是抱著兩顆水汪汪的大眼睛到我麵前求未來發展之道的姑娘小夥兒我都會給一條建議:請找一份自己愛的事情做。十賭九輸,贏了車,贏了房子,搭進去了半輩子的快活,不值得。
馴化與改變
Coco Chanel喜歡數字5,她在一堆香水試管裏直接挑選了代碼5號的那一款,其他的連看也沒看。這就是5號香水的誕生。後人看慣了媒體的渲染,為5號風靡,這就是標準的馴化範例,即是說,有話語權的人告訴你什麼是香,什麼是臭,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陋。
同時,權威告訴你右側通行,到了歐洲一些地方你就瞬間發現不會走路了。告訴你寫字用右手,很多左撇子就要挨打。告訴你紅燈停綠燈行,甚至把“革命”當成一個褒義詞,連高中課本上麵“形而上學”都是一種批判的表達法。這些事情非常神奇。
從小我就是個乖小孩,聽流行音樂會把發聲牢牢記住,比如“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老師教唱的時候我就滿心疑惑,為什麼是“爺爺想起媽媽的話”,居然還“閃閃的淚花。”太二了。但是那時候“懂事兒”,堅決不問,就這麼死記硬背下來。20年後,才在痛苦的笑聲中解惑。
也就是說,生來我們接受的就是馴化教育和主流價值觀的洗禮,因為它甚至是從胎教開始的,所以難免有了DNA與血這樣的天然屬性。它讓我們從小相信,我們的民族是最最“勤勞勇敢善良”的。當然,全世界的人民都這樣的自我催眠,這是站在各自立場看待自我的結果。有人會把立場解釋成正確和錯誤的出發點。我有一位在報社工作的朋友,幫過發廊妹被罵,給農民工討薪水失敗還要受到指責,安慰死者家屬卻被冷嘲為“反正你的生活還在繼續”。終於被領導逼問死者細節的時候忍不住破口大罵。站在記者的立場上,他沒做錯,甚至“正義”,但是,從人性的角度又似乎出了一點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的基因裏麵有著天然的桀驁不馴,就像是在戲劇裏的生旦淨末醜,必須有正義的人和被正義搞死的壞蛋。壞蛋們未必都壞,甚至土鱉到好萊塢這個程度的編劇都認識到給反角設計點溫情的橋段會讓人性看起來更立體。很難講誰是真的“正義”,就像我們無法分清無產者和有產者誰對誰錯。
由於我們過分相信了世界是物質的,反而讓一些“超自然”的事情變得更難自圓其說。甘於忍受各種奇怪事情的結果,是在目睹偉大的改變者身上的瘋狂後紛紛為之著迷稱頌為偶像。喬布斯在蘋果“非同凡響”廣告裏麵說:“那些瘋狂到以為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當改變這種說法出現的時候,多數人會顯示一秒鍾的熱血澎湃,然後成熟狀地思考,隨即暗暗害怕。所有人都怕步子大了扯著蛋,一步一蹭,在被馴化中慢慢解套。
一克拉精神
六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跟一個摯友聊到“在山洞裏寫一首詩,無人讀它,而它的意義在哪裏”的時候打了起來。後來,我們再沒有深入、靈魂滌蕩般地聊過任何話題。我不後悔當初的無聊和執拗,事情總是在變速的時候才裸露出它的本質,這種感受我把它當作生活本身。
我們總是被一種速度感所攫取、占據和把握。我們是被拖著走的,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速度就會失衡,就像有時差和失眠一樣。勻速是毀壞一切的罪魁:波瀾不驚讓賽車手失去駕駛的樂趣,讓作家失去書寫的樂趣,讓樂趣變成纜車上不由自主的眼睛——世界把給予你的交代緩緩展開,造化的雄偉、複雜、精細以勻速的狀態,達到永遠翻閱不完的虛無。於是,猛衝和突然停頓、在空間的懸浮、失重和超重,收獲這種經驗其實既寶貴又奢侈。
這種體驗不僅僅針對肉體。精神的物理性狀是更不易被人察覺的。拿文學來舉例子,由文字構成句子,由句子產生意思,最終完成閱讀體驗,這是最常見的一種,類似看瓊瑤你哭濕了被窩兒。但是,文字集結也能成為一種物理利器,比如一篇文章,第一段5000字,第二段10000字,後麵的字越來越密,整整10來頁紙完全不分段了。一般讀者看到中間就瘋了。文字集結的物理形態是疏密,是大小。這種物理性質會被做成武器,它攻擊那種“高級的人”,低端讀者就在與文本的互相拒絕中滑了過去。以前寫過檢討的人都知道。字寫得大點,幾句廢話翻來覆去,一篇婉約的小文就能洋洋灑灑好幾頁紙,這首先是個態度。老師一般都會選擇原諒態度比較好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