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建立新型人脈資源,打造成功人生(3)(3 / 3)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圈層。一個乞丐不太可能結交到為數眾多的企業家朋友以助他飛黃騰達;同樣,一位成功的商業人士也不太可能樂意結交一個流落街頭的乞丐。因為他們屬於不同的圈層。一個人在結交另外一個人時,都會判斷這個人是否屬於自己的圈層,然後再決定是否與其交往,以及交往的深入程度。如果你與對方的價值相等,那麼,你們屬於同一個圈層的人,雙方也有了建立人脈關係的基礎,以後還有可能深入合作,互相幫助;如果你與對方的價值不相等,那麼,對不起,不要指望他們在你的人生“轉折點”上幫助你。

所以,建立高效人脈的前提,是你自身擁有多少可以被對方利用的價值。這就要求你必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擁有明確的職業生涯方向,並圍繞此方向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為有價值的人。這樣,你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甚至你不主動結交別人,別人都會親自找上門來)。相反,如果你自己不學無術,把自己的成功寄希望於別人的身上,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會導致你隨時都有被社會拋棄的可能。

曾經看過一句話叫:學曆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現在看來,應該改一改:人脈是銀牌,能力才是金牌。

內修外煉增強人脈的吸引力

你擔心命不好,讓自己命好是特別簡單的事情,那就是你找一個團隊融入進去,找一群朋友融入進去,找一個集體融入進去,你的命不好,別人的命好,你跟著命就好。如果這樣還不行的話,你就去學習一下本文,看看這些偉人是如何變得那麼偉大的,等你體會到是什麼改變他們的命運時,相信你的命運也會因此而改變。

人脈就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本質所在,人脈更是一個人社會生命的精髓所在,凡是能掌握此精髓的人都是世上了不起的人。開拓人脈不僅需要有好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有好的品質,這樣才能吸引住很多人,如果你結識了很多人,但是品質不佳,那可能很多人也會棄你而去。

人脈究竟有多大的威力,他對一個人由平凡到偉大的影響究竟有多少呢?一個人具有怎麼樣的品質才會有強大的人脈網?相信曾國藩的故事會告訴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曾國藩出生於湖南一個偏遠山村,身處盛極而衰、內憂外患、時局動蕩的晚清社會。他既無深厚的家學淵源,也沒有顯赫的官宦背景,卻憑借自己的勤勉堅毅,以一介書生辦團練、建湘軍,曆盡艱辛克平亂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在滿漢眾多官員中脫穎而出,終成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的文韜武略以及他的傳奇一生始終為後人評說紛紜,在他去世之後的100多年裏,對他推崇備至的名人可以列出長長的一串,如蔣介石、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梁啟超、陳獨秀、胡適、林語堂等。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名人都推崇曾國藩呢?關鍵在於他能辦成事而且能辦成大事。中國曆史上不乏建功立業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後世之人,前者如諸葛亮、範仲淹,後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辦事兼傳教之人”,在中國近代曆史上隻有曾國藩一人。毛澤東早年“獨服曾文正”,主要也是因為“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曾國藩何以能成大事呢?他本人曾講過一句成功“心訣”:“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但這句話太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於是後人總想從其言行事功中尋覓其成功的奧妙,因此有關曾國藩的書籍數不勝數,有《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傳記》等,更有著述專門探尋曾國藩的“成功心訣”或“成大事的方略”。其實,人生在世,成功並無定法,但卻有道可循。這個“道”是什麼呢?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說破,即天時+地利+人和=成功,並且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曾國藩成功之道亦在乎是。香港作家馮唐曾以戲謔的口吻說:如果沒拜上帝教鬧太平天國,不是太子黨不是世家子不是海歸的曾國藩最多能做上一兩屆國務委員而已;如果曾國藩的江東是上海而不是倔強狠霸的湖南,我不信能有三千漢子會放棄小籠包子,揮舞梭鏢長矛,和曾國藩開赴那一條近乎死路的戰天京之旅!前者點明了曾國藩成功的“天時”條件,後者點明了曾國藩成功的“地利”條件。曾國藩本人對此也毫不隱諱,自撰墓誌銘說:“不信書,信運氣。”但言及“人和”條件,馮唐簡單地歸結於曾國藩真心誠意、修齊治平的自我修養功夫,卻似嫌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