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有言: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也就是說,人隻有在一定社會聯係中才能生存,這種社會聯係也就是人際社會關係,或者通俗一點講就是“人際脈絡”。孟子在解釋“人和”時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如果將孟子所說的“人和”通俗地理解為現代社會所謂的“人脈”,似乎更接近其本意,“親戚畔之”實際上就是人脈枯竭的最慘境地,“天下順之”實際上就是人脈旺盛的最佳境界。在好萊塢流行一句話:“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而是在於你認識誰。”曾國藩的成功之路似乎正驗證了這句話。
試想,如果沒有道光、鹹豐、慈禧的信任和支持,他如何能夠成就“中興第一名臣”之美名;如果沒有穆彰阿、恭親王、肅順等朝中支援,他哪來的仕途騰達和君王信任;如果沒有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燾、趙烈文等豪傑之士鼎力相助,他又如何能獨享“蓋世英雄”、“古今完人”之盛譽。
可見,人脈,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那些取得矚目成就的成功人士,有的並不具備多高的才能,卻擁有深厚的人脈資源。旁人看到的多是某人的事業怎樣怎樣,某人的成就怎樣怎樣,卻很少看到他們背後的人脈資源多豐富。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無數人在幫他,有親人關懷、朋友相助、上司提攜……一個人成就的取得,一半是他自己的努力,一半是外力的援助,這個外力就是人脈。
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應該包括“內修”與“外煉”兩個方麵。內修,就是一個人自身具備的見識和才幹;而外煉,就是適應社會的能力,看你能否將自身能力在社會大環境中施展開來,即如何通過人際交往,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們既要具備才幹,又要具備推銷自己的能力。懷才不遇的人,往往缺少外煉,處在一個自我封閉的環境中,怨天尤人。他們缺少的隻是人脈,一旦人脈打通,個人的才華便會大放光彩。
每個人在事業發展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能否改變它們走出這種困境,並不完全取決於你的個人能力,還要看你是否認識那個助你渡過難關、為你雪中送炭的貴人。比爾·蓋茨在創立微軟之初,由於長時間簽不到訂單,公司麵臨著倒閉的困境。這個時候轉機突然出現了:當時全球第一大計算機公司IBM,竟然與他的小軟件公司簽訂了一份長期合約。在公司尚沒有名氣的時候,比爾·蓋茨是如何與這樣一流的大公司搭上關係的呢?說起來很簡單,比爾·蓋茨的母親就是IBM公司董事會的一名董事。由母親介紹兒子認識董事長,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如果沒有當初母親的幫助,沒有與IBM簽下那份合約,蓋茨的事業能否迅速崛起還真不好說。
普通人與成功人士最大的差別不在於能力,而在於人脈的經營。成功者以自信、開闊的胸襟經營人脈;普通人則抱著封閉、狹隘的心態,在人際交往中遭遇重重阻礙。這就關係到如何經營人脈的問題,澆樹澆根,交人交心,經營人脈還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入手。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情感投資與金錢投資、技術投資等一樣重要。情感投資就是把握對方的心理、滿足對方的需求,這就是人脈心理學的核心所在。要知道,人際關係一旦打通,許多事情都迎刃而解了。
有位作家曾說過,一個人一生隻要與身邊的七種人處理好關係,就能讓事業成功,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七種人分別是父母、兄弟、妻子兒女、朋友、上司、同事、下屬。仔細想想,我們一生接觸的無非就是這七種人,很多人不成功,問題大多出在其中某些關係沒搞好。經營人脈貴在用心,將心比心才能贏得別人的真誠回報,親情、友情、愛情,都要講“真情”,真情就是人情,人情就是人脈,人脈是推動個人發展的原動力。所以,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偉人們那樣,重視積累和維護自己的人脈,並在關鍵時候懂得利用自己的人脈。隻要你能做到這點,相信你也有機會成為一位偉人。
被不良人脈資源同化的後果是什麼?
近些年,一些人對人脈的理解出現了錯位,即過於看重和依賴人脈,將人脈庸俗化。如有的同誌到一個新單位後,首先就打聽領導身世,若知某領導是老鄉,或是老上級,就立刻拜訪、靠近;有的同誌把個人升遷進步寄托於人脈上,用盡心思攀附各種權力關係;有的同誌為獲得職稱、榮譽和待遇,花費精力搞人脈關係;還有的同誌對工作用心不專,習慣於用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發展人脈。總之,由於社會複雜性原因,人脈,既成為一些人為之頭痛的問題,也成為為之費盡心機的事情。那麼,麵對這種情況,你是如何應對的呢?
很多人大概都羨慕過富人家的少爺小姐,他們的生活總是那麼滋潤,從來都是錦衣玉食,車房成堆。哪裏像那些低收入者,每天為生存,為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奔波忙碌,流血流汗。多數人都將這些歸根於上天的不公,報怨我們沒有投胎到有錢人家,生來就沒有富爸爸,也沒有闊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