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曾經強大的蜀國(1 / 1)

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時候,秦始皇的先輩秦惠王站在秦嶺以北的蒼茫山地中思考著一個問題:群雄逐鹿、兵荒馬亂的戰國時代快要結束,秦國立誌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中原偌大的版圖快要歸入秦國的掌控,然而秦嶺以南的蜀國還維持著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獨立。秦惠王早就聽說過蜀中肥美,那裏的良田一望無際,那裏的城郭壯麗無比,那裏的人民勤勞樸實。如果能夠把這塊膏腴富裕之地納入秦國的版圖,那麼無疑將極大地充實秦國的國力,同時也能免除影響國家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從而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秦惠王和他的謀士們站在山巔眺望南方蜀地,浩蕩的山風撩動著他的長袍,他嚴峻的神色在夕陽下變得十分堅定。然而滅蜀的計劃雖然已經製訂好,可是要盡快把蜀國吞並還麵臨著兩大困難:一是漢中至四川盆地的路途十分艱險,這還是一條未經開墾的處女之地,茫茫的山地和河穀間還找不到一條道路,四處是懸崖峭壁和野獸出沒的叢林,用李白的話來說就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要派遣大批軍隊穿越秦嶺,抵達蜀國的腹心之地成都平原簡直不可想象。其次,開明王朝統治下的蜀國也並非不堪一擊,蜀國當時還擁有強大的軍隊和遼闊的疆域,要製服這個對手並非輕而易舉之事。而且,秦與蜀之間大規模的衝突已經延續了一百多年,秦國並沒有占到什麼便宜。秦與蜀之間的大規模衝突開始於公元前451年,主要是為了爭奪漢中盆地一塊叫“南鄭”的地方。此時兩國實力差距不大,正如一盤剛開始下的中國象棋,而漢中南鄭一帶正是兩國間的楚河漢界。南鄭位於漢中盆地西南部米倉山北部,扼守在漢江和嘉陵江上遊之間,是一塊北出褒斜道可以進入中原,南下金牛道可以入蜀的戰略要地,正可謂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並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的地方,誰能不爭呢?史籍早就記載過,開明一世鱉靈和他的兒子都曾發兵於此試圖爭奪,而且他們還把自己最親密的兄弟往這一帶分封,可見它的戰略價值是相當高的。

當時,南鄭牢牢地掌握在蜀國手中,因為《華陽國誌》記載說,開明二世“攻秦至雍”。雍在今天的寶雞以北,已經完全越過南鄭了。蜀國開明王朝在這盤棋的布局階段明顯占了上風,而且搶奪到了一定的實地。但自秦穆公以後,秦國突然發起反攻,並於公元前451年收複了南鄭。為了防止蜀國反撲,秦國還在南鄭修築城池和城牆,為戰略防禦之計。由此可以推想,秦始皇修築萬裏長城大概是從他祖先那兒學來的,並非完全靠他自己創造。戰略要地已失,蜀國當然不會甘心,於是調兵遣將,用了近十年時間收複了南鄭。《史記·秦本紀》的作者司馬遷稱這步棋為“南鄭反”,也就是說形勢又被反轉過來了。

經過兩個回合的較量,秦國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加之秦國內部有亂,所以此後的數十年間秦國不再與蜀國交手。一直到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國才又騰出手來搶奪南鄭。《史記》作者此時像個裁判一樣坐在旁邊觀戰,剛剛記下“伐蜀,取南鄭”,忽而又忙忙地記上“蜀取我南鄭”。因為戰局的變化實在風雲莫測、難以預料,上麵兩筆記錄都是在公元前387年之內,可見雙方是下了一步快棋。秦國被這一悶棍打得有些頭昏眼花,這才發覺蜀國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秦國在此後大約七十年時間內,沒有再敢輕舉妄動,它把國家政治軍事的重心轉移到了東邊,而且接受商鞅提出的變法主張,國力很快強盛起來,下一步就隻等一舉吞並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