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必須依據先前所搜集到的客觀數據作為評價的依據,同時評估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資源與人力采取這項選擇方案。
除了理性的思考外,個人主觀的感受也很重要。反複思索每一個選項,想想未來可能的結果,你對這些結果有什麼感受。有些你可能覺得是對的,有些可能感覺不太對勁。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做了這個決定,最好的結果會是什麼?最壞的結果又會是什麼?”再仔細想想,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進讓自己感覺”不對勁”的方案,或是消除自己負麵的情緒感受?也許你需要更多的資料消除自己的疑慮,但也有可能你的直覺是對的,某些負麵結果是當初你沒有考慮到的。
六、決定最佳的方案
某些方案如果確定不可行或是超出本身的能力範圍之外,可先行剔除,再開始討論其餘的方案。
美國科學家班哲明·富蘭克林(BenjaminFranklin)曾建議一個不錯的方法,也就是成本效益分析法。把每項方案的優缺點條列出來,優點的部份給予0到+10的評級,缺點的部份給予0到-10的評級,最後將所有優缺點的分數相加,這樣就可以得出每個方案的總分,決定哪一個是最佳方案。
杜拉克特別提到,應該選擇“正確的”方案,而不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方案。在討論的過程中必定會有某種程度的妥協,但是必須分清楚正確的與錯誤的妥協,決策者不應害怕遭到反彈或反對而選擇一個大家都可接受的方案。有時候“有不如沒有來得好”。
也有某些時候,“有總比沒有好”,你不得不選擇一個可接受的方案,而不是繼續尋找更好的方案。例如緊急時候,你必須立即采取行動、隨機調整方向,否則便錯失了良機。
七、擬定行動計劃,切實執行
一旦做出了決定,就要下定決心切實執行,不要再想著先前遭到否決的方案,既然之前都已確實做好評估,就應專注在後續的執行麵。
你必須擬定一套詳細的行動計劃,包括:有哪些人應該知道這項決策?應采取哪些行動?什麼人負責哪些行動?該如何應付可能遭遇的困難?
八、執行後不忘檢討成效
管理者通常很少再回過頭來重新檢視先前決策的成效如何,因此無法累積寶貴的經驗。
根據心理治療學家安德拉·夏比洛(AndreaShapiro)的研究發現,人們無法從經驗當中學習主要有兩個重要原因。如果結果是成功的,就產生可掌控一切的幻覺,甚至可以控製突發的事件。如果結果是失敗的,就會合理化自己的錯誤,認為是自己無法控製的因素。簡單地說,就是將成功歸於自己的能力,將失敗歸於外在。
“事後的評估不應隻是書麵的報告”杜拉克說道。 報告不能完全呈現出決策執行過程中的實情,就好比說管理者不可能借著研究某個地區的地圖,就能看到這個地區的麵貌。有些細節必須要親身經曆或是聆聽參與者的主觀意見,才有可能觀察到。
避免走進決策陷阱
即使決策的程序完全符合理性的原則,但是在過程中,領導者也很難避免落入某些思考陷阱當中。人腦不可能像計算機一般的精準以及百分之百的客觀,每一個人都有既定的思考模式,對於信息的解讀也會有所偏差。換句話說,每個人在思考上都有某種程度的限製,隻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謹慎地思考,降低錯誤發生的可能。
首先,過度專注於特定的信息。
通常,管理者對於最先接收到的信息印象特別深刻,受到的影響也最大。這就是所謂的參考點偏見(anchoringbias)。管理者很容易過度專注於某個特定的數據或資料,而且很難擺脫它的影響。
魯索教授曾進行過一次小小的實驗,他首先問班上的學生:“你們家裏電話號碼的最後三碼是多少?”然後再問:你們知道匈奴王阿提拉(AttilatheHun)何時逝世的?
正確答案是公元453年,當然不會有學生知道答案。結果可想而知,學生的答案非常接近電話號碼後三碼的數字,因為學生一定會以自己的電話號碼為參考點,作為判斷的依據。
又好比管理者要預估下個月的營業額,管理者直覺的認為必須參考上個月或是前半年的業績數字。過去的經驗固然很重要,然而,在現在快速變遷的世界,曆史的信息有可能產生誤導。
前哈佛商學院教授、目前擔任決策顧問的約翰·漢蒙得()建議,在尋求別人的意見或是參考資料之前自己先想清楚問題,以免受影響。同樣的,如果你是主管,在屬下提出意見之前,盡量少開口,以免影響他們的判斷。
更重要的是,不要過度依賴單一的參考標準,以營業額的預估來說,不僅要參照去年的數字,也許還要找出過去5年營業額的變化,並同時做出最樂觀與最悲觀的預估。
其次,錯誤使用信息。
有時候管理者所參考的信息與決策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這便是賓州大學(UniversityofPennsylvania)華頓(Wharton)商學院教授墨裏斯·修華茲(MauriceSchweit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