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釵慣用“小惠全大體”,這不一定能為她收買到人心,但至少可以保證她在大觀園裏沒有敵人,這和王熙鳳的風格完全不同。經過這樣一番嚴密而苦心的經營,薛寶釵贏得了賈府上上下下的好人緣。老祖宗讚她“溫厚和平,心胸脾氣都是百裏挑一”,湘雲黛玉感念她的好心,連趙姨娘也跑到王夫人處給寶釵上好兒。薛寶釵終於憑自己的頭腦與笑臉在風刀霜劍的夾縫中開辟了一片天地。雪洞似的蘅蕪院,那是寶姑娘的棲身之所,也是她時刻檢省自己、警醒自己生存狀態的修煉之所。

正因為薛寶釵所具有的親和力,使她博得賈府上下一致的好評。而她的大氣也被元春看中,被老太太和王夫人等長輩看中,而她的媽媽薛姨媽也有意結親賈家,不願女兒嫁入深宮,所以才會有最終的釵玉之婚姻。

薛寶釵做人是成功的,因為她具有親和力。而作為領導者更需要具有親和力。領導者要具備的親和力,即是“對距離的想法”,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與其它物體占有或者共享同一個空間的能力。親和力也是愛、喜歡或其它的情緒態度,它有多重性,是動態的。成長中的人、企業,在學習、鍛煉進而塑造自己的親和力;而成熟的企業、成功人士在維護自己的親和力,並對周圍的人給予親和力。親和力不僅僅是商務禮儀,它來源於每個細節,它能真正促進人生目標、企業戰略的實現。

秦昭王禮待範雎獲助力

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領導者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求得賢臣良將,有精幹的下屬輔佐。

但大多數有本事的人大都個性十足,不會輕易為人所用。對領導者來說,發揮自己的親和力,放下架子,拿出誠懇的姿態,求得賢才,不是什麼丟麵子的事。秦昭王每遇到這樣的人,總是恭恭敬敬地對待,尊重他們的脾氣,從來不倨傲於人。所以手下聚集了一群人才,讓他有了傲視群雄的資本。他運用良好的親和力,“五跪”請範雎的事例,頗能說明他對待人才的態度。

秦昭王為人開明,雄心勃勃,欲建立宏圖大業,一統天下。然而,這並非易事,憑他一人單槍匹馬,顯然不行。因此,秦昭王一心招攬天下賢才。範雎原為一隱士,廣讀詩書兵法,頗有遠略,為當時著名的賢人,遠近聞名,周遊列國,以求明主。來到秦國後,被秦昭王所知,準備將其召為屬下。

秦昭王很快便驅車去請範雎,一見到他,便屏退左右,單獨說話。秦昭王走上前去,跪而請教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由此可見秦昭王的一番苦心。屏退左右為範雎暢所欲言創造條件;屈尊而跪,則表明自己對範雎的尊敬和求賢的誠意;稱其為“先生”,則表明自己謙虛求賢,以能者為師;“何以幸教”,則表明自己求賢心切和欲圖治世救國的雄心大略。

這一跪,雖將秦昭王的誠懇之心表露無疑,但範雎的架子更大,支支吾吾,欲言又止。於是,秦昭王“複跪而請教”,說:“先生何以幸教寡人?”這是二跪,且態度上更加恭敬,絲毫沒有不滿之神色,但範雎仍不語。秦昭王又跪,說:“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這第三跪打動了範雎,秦昭王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範雎開始說話,道出了自己不願進言的重重顧慮。

針對範雎的顧慮,秦昭王第四次下跪,說:“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省,先生乃幸辱至於此,是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人無大小,上及太後,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秦昭王意思很明確,他要讓範雎進言,必先消除其顧慮,才能令他言無不盡,對自己一統天下有所幫助。而秦昭王這種極具親和力的做法,也的確實現了他的目的。

範雎一向處事謹慎,雖然得到秦昭王的特許,仍不願輕易開口,於是開始試探口風。他說:

“大王之計有所失也。”秦昭王對此指責之語,並未一聽即怒,立即領悟到這是範雎進言的前兆,應抓住時機,進一步爭取,才能使範雎徹底打消顧慮。於是秦昭王第五次跪下,說:

“寡人願聞失計!”言辭更加懇切,態度更加恭敬。這一次範雎也認識到時機已成熟,再端架子實為不妥。因此答應輔佐秦昭王,幫他統一六國。事實證明,秦昭王虛心納賢的措施是對了,範雎的確為秦國的強大,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蔡澤所說:“要製諸侯,利施之川,以實宜陽,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道……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的矣,君之功數矣。

秦昭王誠心求賢,以帝王之尊,居然屈膝五跪,將親和力發揮到了極致。以求範雎的進言,不可不謂有遠見卓識。他有此舉動,從根本上說還是因為他了解並理解人才的心思。範雎為天下奇才,自然恃才清高,鄙視塵世,那麼何不讓他清高一次,給他一個台階,讓他走下聖壇,心甘情願地為自己效力。這樣,既滿足了他本人建立功名的意願,也為自己虛心納賢樹立了口碑,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江山社稷得以安穩,宏圖大業得以實現,到時青史留名自然不在話下。所以,秦昭王五次下跪,懇切求教,使範雎覺得他有誠意,且心有大誌,可以輔佐,自是全心全力地為他出謀劃策。

何為能人?對此定義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能幫你幹大事。所以,為了這一目的,領導者求賢才的時候,隻有放下架子,尊重有本事人的脾氣,表明自己的誠意,並以實際行動打動部下,使其覺得你可成大事,方能徹底征服他們,赤膽忠心地為你效勞。

才學橫溢如範雎者,之所以能盡心輔佐秦昭王,就是完全被良好的親和力所感動,才決定為他效命的。秦昭王招賢納士,對賢士尊重有加,在秦國上下形成了很好的尊重賢士的風氣,引來很多賢人誌士都來投奔,一時間,秦國上下人才濟濟,這正是秦國稱霸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