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共苦贏得人心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也就是說,領導人如果與人民同甘共苦,人民也會與領導人分享苦樂。孟子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可見,與下屬同甘共苦是領導者贏得人心的重要手段。

對於中國人來說,贏得人心的最高境界就像古語所說的那樣:“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隻要是自己心甘情願願意做的,人們大多會不辭辛苦,不計較報酬,甚至是不計生死地去完成。中國有許多這樣的事例可以佐證,薑太公的治軍方略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以愛帶兵,視卒如子是一種帶兵方式,薑太公要求帶兵打仗的人從熱愛士兵的感情出發,關心體貼士兵的生活疾苦,從而形成上下之間“親而不離”、“信而不疑”,情同父子、親如手足的人際關係。以這種官兵關係為基礎,在兩軍陣前、廝殺場上,就能喚起手下士兵拚力死戰的感情。《孫子兵法·地形》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以愛帶兵的方法,是古今名將治軍成功的共同原因。《薑太公兵法》之《六韜》中,也有專論薑太公有關勵軍方麵的一些道理。太公曰:“將有三勝。”武王曰:“敢問其目。”太公曰:“將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名曰禮將。將不身服禮,無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塗,將必先下步,名曰力將。將不身服力,無以知士卒之勞苦。軍皆定次,將乃就舍,炊者皆熟,將乃就食,軍不舉火,將亦不舉,名曰止欲將。將不身服止欲,無以知士卒之饑飽。將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饑飽,故三軍之眾,聞鼓聲則喜,聞金聲則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爭先登;白刃始合,士爭先赴。士非好死而樂傷也,為其將知寒暑、勞苦之審,而見勞苦之明也。”

譯成白話就是:薑太公說:“為將有三項製勝的方法。”周武王問:“請問三項製勝方法的內容如何?”太公說:“為將,在冬天不穿皮襖,在夏天不揮扇子,下雨天不張桑以此表示同士卒共寒暑幹濕。這就是守禮之將。為將而不親自守禮,就無法知道士卒的寒冷和酷熱。在行軍時,行進在狹隘險阻的道路上,跋涉於泥濘灘塗之中,將軍必下馬步行,同士卒共艱苦共勞作。這就是勇健之將。為將而不親自勞力,就無法知道士卒的艱辛與勞苦。軍隊安營時,全軍都已安定營次,將軍才進營安歇;士卒的飯都煮熟了,將軍才開始進食;軍隊未舉火煮炊,將軍就不舉火。這就是節製欲念控製安飽之將。為將而不親自節製欲念,就無法知道士卒的饑飽。為將者,能與士卒同寒暑、共勞苦饑飽,則三軍沒有不願意為其效死力的。所以,士卒聽到進軍的鼓聲則踴躍而喜,聽到退兵的鑼聲,則忿忿而怒。敵人的城高池深,雨箭弩石紛紛射下,士卒無不奮勇先登。若正在野戰,白刃既已相交,士卒無不踴躍前趨。三軍之眾所以如此,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死亡,高興受傷,而是因為他們的將領能深深地了解士卒寒暑饑飽和勞苦的實際情況,他們的心、感情已同將領深深地交融在一起了。”這就是“視卒如子得死士”的道理。

“以愛帶兵,視卒如子”也就是與下屬同甘共苦的意思,這一點不僅適用於帶兵打仗,其基本精神對管理者進行激勵有很好的指導價值。中國曆史上,留下了許多領導者關心、體恤下屬疾苦的佳話。據曆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常以皇帝身份屈尊禮賢,關心下屬的生活疾苦。

李績晚年得了暴病,驗方上說需用“胡須灰”做藥引方可治愈。李世民知道後,“乃自剪須,為其和藥”,李績被感動得“頓首見血,泣以懇謝”,李世民卻認為他也是為國家操勞才累病的,不用深謝。馬周患了重病,李世民不但派名醫去治療,而且“躬為調藥”,讓皇子“親臨問疾”,可謂關懷無微不至。貞觀末年,唐朝發動對外戰爭,李思摩在出征中為弩矢射中,李世民“親為之吮血,將士聞之,莫不感動”。甚至普通士卒有了病,他也要“召至禦前存慰,付州縣治療”,因此,士卒深受感動,都誓死為其效力。

中國式管理中講求的同甘共苦、上下同欲是很珍貴的。現代社會的領導者應該比他們做得更好。從一片愛心出發,去關心你的下屬!這不用專門花費精力和時間,不用費很大的氣力,隻需留心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就可收到奇妙的功效。

“老板厚道,員工地道,和諧企業,生財有道。企業的財富是全體員工共同創造的。無論從依法經營,還是從致富思源來看,都應善待員工。稍有困難就轉嫁給員工,這樣的企業不厚道。”前不久,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在談到“企業和諧”話題時,頗有感觸地說了這番話。

南宋名相文天祥說:“從來中興大業,不外上下一德,內外一心。”同理,一個企業如果做不到上下同舟共濟、同甘共苦,要想興旺發達也是相當難的。有的企業領導認為,你不好好幹,自有人來幹;何況,你掙不到錢也是自己吃虧。其實,這是一種糊塗認識。你不善待員工,即使有人為了掙錢而給你幹,也未必會主動賣力。

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無論什麼性質的企業,善待員工都是企業長盛不衰的秘訣。將心比心,善待員工,才能以心換心,贏得人心。隻要領導者做到了與下屬同甘共苦,就會形成“強磁潮,產生凝聚力,從而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使之成為促進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