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的親和力是企業團隊的粘合劑。領導的親和力是企業吸收人才的強磁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自古以來就主張以和為貴。因為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以術,以道而不以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氣方能生財,元融才能處事。“和”才能不樹或者少樹敵人,使管理者無後顧之憂,做想做的事。

領導者如果能夠恰當的使用親和力,就可以把“和”的精神更好地運用在團隊協作和事業發展中。

人類是群居動物,必須仰賴社會互動與四處周旋才能生存下來。你和家人一起生活是否和諧親密,關係到你的生活是否安寧幸福;你和同事一道工作是否同心協力,關係到你的事業是否順利發展;你和朋友的交往是否感情相融,關係到你在社會中是否能左右逢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呢?答案隻有一個,即融入浩瀚的大海。

藺相如和廉頗“將相和”被廣為傳頌,就是合作精神的典範。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後秦伐趙,占領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複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作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隻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麵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

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嗬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其實作為今天的管理者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藺相如用自己的智慧不僅保住本人的性命,更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均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的。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隻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鬥同樣是驚心動魄的。正是基於這一點,他才終於贏得了廉頗的敬服。

藺相如的“和合”觀念,是他能夠名留青史的重要原因。因為藺相如擁有“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尚品格。正是秉持著“和合”的理念,藺相如對廉頗的蓄意羞辱,保持了極大的克製與忍讓,終於廉頗受到感動,實現了將相和好,團結對敵。此後的十幾年中,秦國沒敢大規模對趙用兵,這與藺相如主動維護趙國內部的安定有密切的關係。廉頗、藺相如的“和合”增強了趙國的力量,不斷攻取齊魏兩國的土地,而且抗拒了強秦的侵犯。

其實,藺相如的“和合”觀,應用非常的廣泛,世界上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恩格斯1842年在去英國曼徹斯特的途中於法國的科倫和馬克思首次會麵,此後便和馬克思為國際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1848年恩格斯和馬克思合著的《共產黨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誌。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後,恩格斯成為主要領導人,與馬克思並肩作戰。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袖,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向前發展。1889年在恩格斯直接領導下,“第二國際”建立,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馬恩合作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恩合作也是國際共運史上的一段佳話。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六隻猴子分別關在三間空房子裏,每間兩隻,房子裏分別放著一樣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樣。第一間房子裏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間房子裏的食物懸掛在屋頂上;第三間房子的食物則分別從易到難掛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幾天後打開房間發現,六隻猴子的生存情況迥異:第一間房子裏的猴子一死一傷;

第二間房子裏的兩隻猴子全死了;惟獨第三間房子裏的猴子安然無恙。

原因不難明白。擺在第一間房子地上的食物唾手可得,激起猴子膨脹的食欲,讓兩隻猴子大動幹戈,結果非死即傷;第二間房子的食物高掛在屋頂上,高不可攀,讓兩隻猴子在無望中互相感染著悲觀情緒,彼此孤立地在饑餓和絕望中死去;第三間房子裏的猴子,在獨自跳躍取食難以奏效時,同時想到了對方,於是,一隻猴子站在另一隻猴子的肩上,取下食物。猴子的故事告訴我們:相殘就會同死,合作就能共贏。

藺相如的“和合”觀念正是今天的管理者要借鑒和學習的。隻有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親和力,充分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才能夠不斷的完善自身的領導技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