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內耗,打造和諧團隊

在這個注重團隊的年代,親和力的培養是必須的。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更加頻繁密切。個體之間因個性興趣不同出現的摩擦頻度也在增加,而具備親和力的人則小的多,即使有了小摩擦也容易化解。

親和力對一個人工作事業的成敗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於領導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要領導一個團體做點事情,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每個人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使得每個人的副作用降到最小,如果領導人缺乏親和力,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

做事就會遇到很大阻力,這種次要矛盾積少成多,有時甚至轉化為主要矛盾,就像攔河大壩上的蟻穴會變成決口一樣,千裏大堤,終將毀於一旦。

親和力的培養應該著力於培養自己的謙和、幽默感,但這往往涉及個人的性格的改變,難度很大,有時甚至很痛苦。但隻要能持之以恒,時刻自省,不斷改進,在自我批判中成長,一定會由量變引起質變,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塑造出一個全新的自我。

中國人相互之間很難服氣,因而相關的合作很難開展。諺語有雲,“一個人是一條龍,三個人是一條蟲”,內耗使中國人深受其害。一個明智的領導必須盡力降低內耗的損失,把破壞力轉化成推動力。製止窩裏鬥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大家同心同力,和衷共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

劉邦自從碭山舉兵,進軍攻秦,最後又滅項羽,建立西漢,一步步通向成功,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劉邦善於用人,團結部下的統治之道。劉邦帳下有三傑,即張良、韓信、蕭何,對此三人,劉邦依其個性進行管理,使三人協調一致,各盡所能,堅決製止內耗的發生,以此保證劉邦奪得天下之後穩坐江山,建立功業,流傳美名。

他自己也曾親自對部下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需,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天下之豪傑。我能使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除了此三傑,劉邦帳下人才頗豐。有人形容說“猛將如雲,謀臣如雨”。但人才一旦眾多,且個個出色,那麼很容易出問題。協調臣將之間關係,使其共同謀事,而不互相排擠,共建江山,便成了劉邦麵臨的緊要任務。而劉邦憑借其過人智慧,把大家統一到一個戰壕裏,徹底清除窩裏鬥。

一個集體隻有徹底消除互相壓製互不服氣的現象,才能從根本上保持全體向一個大目標統一邁進,劉邦對此使用的妙計之一就是論功行賞。劉邦打敗項羽、平安天下後,開始評功封位。由於群臣爭功,互不服氣,一年多還評不下來。劉邦認為,眾臣中蕭何功勞最大,封他為酂侯,封地最多。眾臣不服,說:“臣等身穿盔甲,手持兵器,馳騁疆場,攻城掠地,九死一生,多則百餘戰,少則幾十回合,都有或大或小的戰績,而蕭何並沒有沙場立功,隻憑舞文弄墨,發發議論,其封位卻居於臣等之上,這是何道理?”

劉邦便舉了打獵的例子回答眾臣:“以打獵而論,追趕野兔等走獸的是獵狗,而指揮駕馭獵狗的是獵人。而今諸位的功勞隻相當於有功的獵狗,而蕭何的功勞則相當於有功的獵人。而且諸位追隨我,多者也不過族中二三人,而蕭何動員家族中幾十人來追隨我,這種功勞是不可埋沒的。”

眾臣聽了,心悅誠服,所以劉邦之所以打得天下,在於用人的成功,而用人中又堅持了十分重要的一條,即製止內耗,論功行賞,公平競爭,統一步調。這樣大家都能站到同一戰壕裏,使係統內部處於有序狀態,適當的競爭隻會增加其係統的活力,對外界作出更靈活的反應。

任何一個組織,內耗一旦起作用,其效率就會下降,其合作就會渙散,其聯係就會鬆弛,這樣的組織有解體的危險!管理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要對付內耗,要減少係統內部的不和諧。

那麼我們該如何減少內耗呢?

要內耗,就要用一個共同的目標把大家組織起來,讓大家站在同一條戰壕中一致對外,在同一條船上和衷共濟,讓內耗的能量指向外部。

對於一個領導來說,要製止下屬的窩裏鬥,他就必須設定一個大家共同利益所在的目標,讓大家能放棄內爭,心往一塊想,力往一塊使,讓團隊精神發出光彩。領導一定首先要為組織中的個人劃定一條公平的起跑線,讓大家感到起點的平等。

使人畏,不如使人愧

不可能擁有眾多的追隨者。俗語雲:寬一分是福。隻有心田似海,不計較下屬犯錯的領導者,才會具有強烈的個人魅力,並在關鍵時刻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然而,不分輕重,事事寬容,下屬就會覺得領導好欺,不把領導當回事,使領導的威信大打折扣。

一次,楚莊王大擺宴席,邀請朝中文武大臣赴宴。楚莊王又令自己貌美如花的愛姬向各位大臣敬酒,君臣一時間喝得酒酣耳熱。這一席從白天喝到夜裏,仍然餘興未盡,於是點上蠟燭繼續喝。

這時,突然一陣風起,將堂內蠟燭吹滅,屋中頓時一片漆黑,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這時,楚莊王的愛姬突然感覺到一隻手伸過來,抓住她的衣襟,順著她的衣襟向上摸,她十分惱怒,又不便聲張,掙紮之中自己的衣袖被扯斷。這時候她反而鎮定下來,機警地抓住那人的帽纓,並用力拽了下來,那人才驚慌地溜掉。楚莊王的愛姬摸索到他身邊,把這事告訴了他,讓楚莊王嚴加查辦那個色膽包天的失禮者。

不料楚莊王知道事情真相後,並未暴跳如雷,沉吟片刻後,反而令下人先不要點亮蠟燭,並對大臣說:“今天我們盡興而飲,請大家把自己的帽纓都拔下來,不拘小節,放開胸懷痛飲吧。”大臣們於是紛紛把自己的帽纓摘下扔到地上,繼續暢飲。楚莊王這才令人點明燭火,就像沒有發生這件事一樣,與諸臣接著飲酒作樂。在燭光之下,隻見群臣絕纓飲酒,已無法辨認出誰的帽纓被扯斷了。酒宴結束後,愛姬埋怨楚莊王不為她出口氣。楚莊王說:“酒後一時失禮,豈可認真懲處?”遂不再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