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楚莊王的這種態度是難能可貴的。他的寬容使他收獲了用懲罰無法得到的東西。
幾年之後,楚晉相爭,雙方戰於沙場,楚莊王命襄老為前軍統帥。襄老回到營地後,召集部屬商討作戰方略。其部將唐狡主動請命,願為大軍開道,不獲全勝誓不返營。於是襄老令其帶領幾百名親兵,連夜奔襲而去。唐狡衝鋒陷陣,不吝生命,驍勇善戰,勇猛異常,先後幾次衝入敵陣,俘獲晉軍首領,為取得最終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慶功宴上,楚莊王召見唐狡,論功行賞時,唐狡反而跪在地上叩頭謝罪,說:“臣蒙大王之恩賜已經很厚了,哪裏再敢領賞呢?”楚莊王十分驚訝,說:“寡人在這之前好像沒有召見過你啊,怎麼說曾受過我的賞賜呢?”唐狡滿麵愧色,低聲謝罪:“拔纓夜宴上扯大王愛姬衣袖的就是我。大王那時沒有追究我的死罪,我一直很感激您,沒有一天敢忘記這事。所以這次我主動率軍進攻,是準備以死相報大王的不殺之恩。”原來唐狡就是在酒席上冒犯楚莊王愛姬的人。
在場的大臣聽了,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當時楚莊王為何命令大家拔纓解帽,對楚莊王的做法,都非常欽佩。
領導者有一顆寬容的心,凡事留有餘地,不把事做絕,這在處理與下屬關係時是一個十分有效的領導方法。試想,當初如果楚莊王聞言即怒,認真追究,殺掉了唐狡,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大臣們會覺得國君是一個重女色而輕大臣的暴君,勢必導致大臣們離心離德。
曆史上也有因小失大的例子。劉邦時,淮南王英布因其寵姬與中大夫賁赫一起飲過酒,並對其稱讚有加,就懷疑寵姬與賁赫有染,要逮捕賁赫。賁赫因而逃往長安,上書告發英布有謀反之心,給早就想消滅英布的劉邦提供了借口,遂派兵滅了英布。
相似的事情,不同的結局,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領導者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處理問題。楚莊王能明斷是非,知道孰輕孰重,給予下屬補過的機會。而英布則過於意氣用事,對下屬過於苛求,最終,小不仍忍亂大謀,自取滅亡。
楚莊王是一位懂得正確處理下屬過錯的領導者。他給下屬留有餘地,給他補償的機會,而最終為自己的江山社稷的穩定凝聚了人心。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得到下屬的竭心輔佐,坐穩江山,躋身“春秋五霸”之一。
然而,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上,領導者如果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會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領導者如果事事寬容,也會使得有些人覺得領導好說話,越來越有恃無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一人不受處罰,其他的人也會競相效仿。正所謂“法不責眾”,到時候領導者處罰也不是,不處罰也不是,很難重新確立自己的威信。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為現代企業領導者,該如何對待下屬的過錯呢?正確批評,令其改過絕對必要,但另一條原則就是絕不可揪住下屬的過錯不放。領導者應該容忍下屬的短處,或者是一時的過錯,發揮他們的優勢。這樣,領導者就會得到下屬的感激與信任。
對待下屬的過失,領導者要根據事情本身的性質和現實利害關係,加以區別對待。無足輕重者,盡可不必計較,不可責之過切,為下屬留有補過機會。領導者在工作中不能處處較真兒,過於明細。在某些場合“裝癡作聾”,來個“難得糊塗”,“無為而治”,也許反而會有較為理想的結果出現。要知道,使人畏,不如使人愧。
領導者不僅要能容有缺點、有過錯的人,也要能容有不同的意見人以及超過自己的人,甚至能容競爭對手。當然,容忍也是有限度的,容忍不等於縱容,無原則的寬容隻會導致鄙夷和失敗。一旦下屬的行為確實觸犯了部門的利益,領導者就要按原則去辦事,和他誠懇地講清道理,說明緣由,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千萬不能姑息遷就。
領導的親和力是企業團隊的粘合劑。現代企業內部崗位設置越來越明確、細化,然而每個崗位都是組成企業這部機器的有機部件,崗位不論貴賤,職位不分高低,每個員工都是不可或缺的企業團隊組成成員。具有親和力的領導,事事尊重人,處處關心人,從而深得全體員工的認同,在碰到困難或遇到危急的時候,往往給人以信心,給人以鼓舞,容易和員工同舟共濟,克服困難,勇闖難關;在實施目標任務的時候,能使每個員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容易使各個崗位協調一致,形成團隊合力,有力確保了企業目標的同向性,有效促使企業的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領導的親和力是企業吸收人才的強磁常決定企業生存、發展、壯大的所有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優秀人才是最可寶貴的。具有親和力的領導能虛懷若穀,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注意充分發揮每個人才的作用,並在工作上支持他們,在生活上照顧他們,在個人發展上指導他們,對員工的點滴成績和進步都能給予充分肯定和認可,使員工工作心情舒暢,生活中無後顧之憂,熱愛自己的企業,安心於自己的崗位,樂於為企業竭盡全力,建功立業。具有親和力的領導求才若渴,愛才如命,就像強磁場一樣吸引著眾多有識之士和各路精英來企業加盟,從而使企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