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清靜無為才可以回歸根本,據守根本。做到原本是什麼,就安然於什麼。是花就開,是魚就遊,是猴就跳。辦企業也是一樣,自己最適合幹什麼,要設法讓自己知道,不能錯誤地以為可有七十二變,好像什麼都能做,那樣做必然是“妄為”多多,很危險。
柔性管理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是說: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也沒有什麼能夠替代水。
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為了能夠對老子所說的“柔弱”有一個更全麵、更透徹的領悟,特別是為了弄清楚老子思想中的“柔弱”為什麼是真正的力量的象征,讓再來看看《道德經》中另外一些論述。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上講:“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是柔軟的、活動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又僵又硬。樹木小草生長的時候、活著的時候,也是柔軟脆弱的,風都可以把它們吹得倒來倒去、搖晃不已,死了以後卻變得幹硬枯槁了。所以啊,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的東西,柔弱的東西才屬於活的、生長的一類東西。這裏麵包含著這樣的結論,即:表麵堅強的東西,已經是失去了生機的東西,而柔弱的東西則充滿活力、充滿生機。
從老子的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來源於對自然、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和總結,是極富智慧的。這些思想的最後關注點落在“生”與“死”這個焦點上,而這又是人世間一切活動、一切事務的一個基本焦點。所以,這些思想對人生、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有具有指導意義。
總之,要用水的形象來指導自己,處柔弱,處忍讓,處流動,處卑下,處迂回,處融通,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暢,充滿活力,這才是具備了真正的力量,一種活的力量。這種力量不一定非要說是能戰勝剛強,因為沒有必要戰勝剛強。因為作為活的力量,這已經比“死去的”剛強好多了。一個是活的,一個是死的,活的當然比死的好。活也用不著戰勝死,活著,存在著,發展著,這已經就是一切了,更何況這樣柔弱的滴水確實能夠穿石。而這種至深的道理就表現在像水那樣柔弱、那樣謙讓、那樣卑下、那樣無爭的品格中。
這裏麵包含了應由企業去從中領悟的“柔弱之道”。它也是企業的立業之道和發展之道。企業的柔弱之道,並不是說它軟弱可欺,而是說它柔順、通達、善於順應、沒有死板的自我意誌,以主客觀的融洽與吻合為尚,能發揮出“無為”的作用,能在流暢的順應過程中保持和發揮真正的活力。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活力,而且是一種有道的活力,這樣的力量,怎麼會是軟弱可欺的呢?
在企業的管理中,要像疏導水一樣疏導自己的員工,讓他們與企業形成共識,然後才能將小溪彙成大江、大海,長立於世間。
不爭而爭
老子的思想,一般被學者們肯定為是一種治國和養生的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老子的思想,對當今的企業經營和現代化條件下的企業管理等還有沒有指導意義呢?回答是有。為什麼這樣說呢?就因為老子思想是一種哲學,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學問,其中探討的各種規律和法則,至今仍然沒有變。老子探求的宇宙萬物之道、社會之道、人生之道依然是值得當今人類加以思考和把握的“大道”。因為,天地都還在,萬物都還在,人類也還在,而這些都是老子思想所觀察的對象。雖然時代有了變化,語言詞彙有了變化,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了變化,但是宇宙的本質,人生的本質,我理解並沒有根本的變化。而這些本質性的東西,才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揭示的對象。所以說道家思想完全可以為當今人類所借鑒。
“立於不爭而無尤,立於不爭而有成。”這種不爭的觀點,是道家思想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爭”是企業立業中的重要參照點(或者說是“輔助支撐點”)。“不爭”所包含的實質內容,也可以說仍然在“企業立業之道”之中。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唯獨最為讚美水,這是有道理的。在聖人的眼裏,水具備了那麼多美好的“水德”,確實是值得從其中領悟做人的道理和立業的道理。“不爭”,是美好“水德”的又一個品質。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個“不爭”,一是指水利養滋潤了萬物,而又並不從萬物那裏爭取任何利益自己的東西,沒有私利可言;其二指的是“與世無爭”,不僅是在被自己滋潤了的事物那裏不爭,麵對世間一切,它都不爭,這就是“無欲”,對世間一切都無所求。這樣的品質曆來都備受稱道。在過去對老子的眾多研究中,這種品質多半被學者專家歸結為“為人處世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