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而言,提倡“無為”就是擺正企業與社會的關係。企業與社會是相輔相成和相互依存的。

老子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沒,莫能行。”道家思想在現代管理中有著重要地位,作為領導者,更是要切實的掌握道家思想的精華中“柔”的軟實力。

無為而治

老子講“無為”,在當時是針對政治而言,主張“無為而治”。道家認為:治國者首先要有熱愛他人、利於他人、為社會謀福利的崇高心境;其次,治國者要以自己的模範的道德行為為表率,自己以身作則,如果自己不行正道,整個社會風氣也將隨之而敗壞。所以,治國者要先修身,做到無為,修身無為是搞好政治的根本。隻有先把自身修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鄉裏、鄰裏,然後才能談治理國家。

以“無為”方式來治國,並不是無所作為。治國者要了解社會需要什麼?人民急需解決什麼?人民盼望什麼?要清醒地認識世界潮流和曆史發展的趨勢,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製定出相應的措施,這就是法律、製度、政策。製定之後,治國者要自己帶頭執行,先正己而後正人。政令法律要有一貫性,不能朝令夕改,隨心所欲,否則老百姓就無所適從。以“無為”方式來治國,治國者應該以德為本,以刑為末。施行刑罰隻能是罪惡造成之後用以治標,在罪惡萌發之前應該用德教去治本,用仁政教化於民。用“無為”的眼光來看,治國如治流水,重在疏導,而不是堵截,這樣,順應民心民情,國家沒有治理不好的。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無為”思想又可用之於市場經濟。有人認為,市場經濟講的是競爭,怎麼能講“無為”呢?事實上,不能把市場經濟僅僅理解為競爭,應理解為競賽,因一個“爭”字,就把人們帶到了邪路。所謂商場如戰嚐你死我活、不擇手段、爾虞我詐,這種血淋淋的經濟對社會無任何好處。而應把競爭改為競賽,來一個市場大競賽,相互幫助、學習,取長補短,市場自然會和諧地繁榮。現在很多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與優質產品競爭。除了對它們繩之以法外,在市場經濟中,應該鼓勵和提倡“無為”。

對企業而言,提倡“無為”就是擺正企業與社會的關係。企業與社會是相輔相成和相互依存的。企業發展生產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社會造福,為人類服務。不是想如何如何賺多少錢,而是想如何為社會和國家做貢獻。

因為“無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順應客觀規律,也包括市場經濟的規律。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無為”。

老子“無為”思想,首先是針對統治者的治國方略而提出的。老子“無為”思想產生的年代距現在已經十分久遠了。對於現代條件下的企業經營而言,老子的“無為”思想,還有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嗎?如果能夠借鑒的話,那麼,老子並沒有在他的《道德經》中提到過企業,也沒有相關的明確表述,又怎樣去借鑒呢?這些問題不僅是每一個讀者關心的問題,更是每個從事企業經營的人關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正確的理解是:老子的“無為”思想肯定的、毫無疑問的對現代企業具有無比重要的指導價值;而正因為老子沒有對企業問題作過具體明確的表述,所以,才有足夠的思想空間和觀念空間,將老子思想的精神實質與現代企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豐富老子思想的現代表述和現代運用範圍。領悟“無為”精神,從中謀求“現代企業的無為之道”,責無旁貸的是這一代企業家、經濟工作者、人文工作者以及社會管理者應當共同擔負、共同完成的使命。

對企業而言,要“無為”,方能“清靜”;要“清靜”,方能各歸其“本”;歸其“本”,方能有“真根”;有了“真根”,才可以在時代的環境和風雨中成長,開出真花,結出真果。

而這個真根就是“道”,“道”就是生天生地的浩然正氣。天地得正氣,風調雨順;國家得正氣,國泰民安;自身得正氣,身心健康,百病消除。無為就是真本,萬物萬事有他的規律,管理者隻有去順應,去服從,事業才會興旺發達。

企業能否在環境中生存、發展,首要的問題是有沒有“根”。沒有“根”,環境對你就沒有任何意義。知道這個“真根”、“真本”並不是說想有就能有、想弄清楚就能弄清楚的。每個企業,每個企業主,要想弄清自身是花還是草,是哪一種花、哪一種草,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現實中也時常可以看到對自己認識不清的現象發生。一些企業、企業主因為過分“有為”,反而誤解了自身,把自身放在不適合的“品種”和“位置”上去了。結果,相當於自絕於環境,就像魚過分“有為”而蹦到了岸上一樣。這樣怎能生存和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