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會因對三星堆文化的了解,從而獲得了一個具有地方性和重要性兼具的古蜀文化和古蜀王國的重要年代坐標體係
——未來的中國曆史的坐標,將因此而改寫。
發現三星堆,猶如在曆史長河的清澈淺灣中發現到一顆晶燦的寶石。它發出眩目的光彩,讓人目恍迷離。
——題記
曆史,有時會以偶然的形式呈現。
1929年春天。
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
家住廣漢太平場(現名南興鎮)月亮灣的富裕農民燕道誠和兒子燕青保,來到距家不遠的田間開挖水溝,準備給自己的田裏灌水。他們在準備安水車的地方,挖淘一個較深的車水坑。挖下兩尺多深時,似乎下麵有些硬,年輕的燕青保掄起鋤頭使勁挖下去,卻不料“咣鐺”一聲,雙手震得發麻。二人吃了一驚,一看,原來是塊石板。忙著將石板撬開一看,燕氏父子發呆了——原來下麵藏有一坑經過磨製的玉石器。這些玉石器有圓有方,還有刀形,中間都有孔洞。總之,是他們從未見到過的東西。
他們瞧瞧四周,確信無人注意,忙著將坑裏的玉石器掩埋起來。
到了晚上,他們悄悄地將坑裏的東西搬回家裏。
他們絕沒有想到,就是自己這麼不經意的一個小小舉動,卻揭開了一幅千古曆史的帷幕——帷幕下,藏著的是名動20世紀的三星堆古遺址。
這一天,三星堆注定要與中國曆史結下不解之緣。
接下來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1931年春,在廣漢傳教的董篤宜(V.H.DONNITHORNE)牧師獲悉四川廣漢燕氏父子在淘挖水溝時發現了數件石器、玉環、方玉和玉刀。董篤宜是一位有見識的牧師,與那些隻知道背誦《聖經》的西方傳教士不同,他對此頗為重視,聽說當地農民將挖出來的玉器、石器到處分送親友,非常著急。雖然他並非考古學家,但他清楚,這批出土的東西應該很有科學價值,認為應及時保存下來,避免散失。
他作為外國人,自己不好出麵,於是,便想了個辦法,催促廣漢當地駐軍長官陶宗伯旅長出麵,做必要的宣傳,將已經散失的器物尋回。
同年6月。
董篤宜和華西協和大學的地質學家戴謙和(D.S.Dye)教授、攝影員晉先生,以及陶旅長和他的六名警衛,專程到了距廣漢縣九公裏的太平場遺址(屬三星堆遺址)去考察、攝影。
這一次,他們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因為他們都不是考古學家,對於考古發掘,他們都還是門外漢。
不過,他們的攝影考察,除了有助於後人對太平場出土玉器、石器的土坑周邊地理環境有一定的了解之外,還有著他們的另一目的。
他們來到太平場(現屬三星堆遺址),是想征集和收購人們挖出來的玉器、石器。
這一次,陶旅長從燕氏父子挖出的這些器物中購得五件,作為禮物送到了當時四川最具考古學權威的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隨後不久,燕道誠又把另外一件玉刀和大石圓盤送給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
那些戴著眼鏡,看上去十分儒雅沉穩的華西協和大學的教授,見了這批玉石器,初始時頗為吃驚,繼而觀察過後,個個都麵露喜色。在經過肉眼與儀器的仔細鑒別和反複討論後,他們初步確認這些玉石器為古代禮器,時代定在周朝。
在20世紀30年代,這個認識可不簡單——在當時,河南安陽殷墟王陵的發掘還未開始,人們對商周的了解還處於混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