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諾貝爾已滿17歲。一天,父親對他說:“孩子,你已學會了幾門外語,身體也結實多了,到國外去走一趟吧。繼續努力,就看你的了。”諾貝爾一聽十分興奮,這個建議正合他的心願,他一直盼望有一天能看看外麵精彩的世界,現在機會來了。於是他爽快地答應了,並問父親道:“我出去的任務是什麼?”父親微笑著說:“你主要是學習各國的科學技術。”
就這樣,17歲的諾貝爾第一次隻身離家,飄洋過海,以工程師的名義首先來到美國,在很有名氣的艾利遜工程師的工場裏實習。實習期滿後,他又到德國、意大利、法國和英國考察。在曆時四年的實習和考察期間,他到大學研究所裏參觀各種實驗,與科學家、教授及大學生交談。出於對文學的愛好,他還到劇場看戲,參觀美術館,並結識了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掌握了英、法、德、俄等國文字,深入地了解了各國工業發展的情況以及炸藥的廣闊應用前景。這次考察使諾貝爾更加堅定了小時候曾立下的從事應用化學研究和改進炸藥的誌向。他考察回來後,便明確地向父親表達了這一願望。
當時,從外麵傳來的消息說,法國人已經發明了一種優質炸藥,鬧得俄國人心緒不寧。其實這種所謂的優質炸藥,不過是法國陸軍軍部剛剛著手研究、尚未投入批量生產的東西。通過這件事諾貝爾更加明白了炸藥對工業發展和軍事的意義,於是決心全力以赴去研究如何改進炸藥。
有一天,聖彼得堡大學的兩位教授到諾貝爾家拜訪,一位是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過去的家庭教師尼古拉·吉寧博士,另一位是藥學家尤利·特拉普博士,他們懇請諾貝爾的父親研製一種威力更大的炸藥。很巧的是諾貝爾正在對此進行研究。吉寧博士見自己的學生進步這麼快,非常高興。他從皮箱內取出一個小瓶,裏麵裝有一種油狀液體,諾貝爾一看便知道那是硝化甘油。那時候見過這種易燃、易爆物質的人並不多。
父親答應了吉寧博士的請求。諾貝爾在一旁爭取道:“把這項研究任務交給我吧!”從此,諾貝爾便與硝化甘油結下了不解之緣。
可是經過多次試驗後,結果總是失敗,令諾貝爾十分沮喪。諾貝爾的父親目睹這一情況,並沒有失望,而是對諾貝爾給予大力支持,鼓勵他說:“孩子,繼續努力。你肯定能行!”父親顯示出的不屈的意誌和驚人的毅力在啟發著他,父親的鼓勵話也時時響在耳旁鼓舞著他。1863年秋天,經過五十多次反複試驗,諾貝爾終於成功研製出硝化甘油炸藥,並取得了瑞典、丹麥、英國等多個國家頒發的專利證書。
諾貝爾的名字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正因為有了諾貝爾,我們才得以無數次地領略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風采。諾貝爾不僅以其卓越的才能,而且以其高尚的人格贏得了世人的尊敬。感謝諾貝爾的父母為我們培養了一位偉大的人物。諾貝爾的家教給了我們兩點重要啟示:
其一,要對孩子進行開放式教育。父親讓諾貝爾周遊世界,到各國考察,學習各國新的科學和技術。這種開放式教育開闊了他的眼界,也堅定了他獻身科學的誌向,這次考察影響了他的一生。雖然絕大多數的家庭沒有條件讓孩子出國考察或學習,但樹立一種開放式教育的觀念卻是十分必要的。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僅滿足於家庭和學校教育,還應讓孩子走出去,融入到廣闊的社會中,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教育孩子。
其二,立誌和事業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諾貝爾的父親不僅鼓勵他從小立誌,而且還以自己的行為影響他,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品質和強烈的事業心。所以,父母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他們樹立崇高的誌向,培養他們的事業心。父母還應特別注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諾貝爾的父親在這方麵堪稱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