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諾貝爾不懂俄語,不能進當地的學校繼續學習,隻好輟學在家。為了不荒廢孩子們的學業,父親為孩子們請來了一位名叫尼古拉·吉寧的優秀家庭教師,輔導他們學習數理化。這位家庭教師工作十分認真,常常考核他們的學習成績,並向他們的父親彙報學習情況。學習之餘,孩子們在父親的實驗工廠裏,跟隨父親從事各種創造發明,如幫助研究設計水雷、水雷艇、大型發動機和炸藥等,他們從中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

諾貝爾直到16歲還一直在家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諾貝爾既表現出科學研究方麵的天賦,又對文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很有發展潛力。將來究竟走哪條路呢?父親的初衷是想讓兒子走科學研究的道路。他意識到:要孩子有獻身科學的堅定誌向,必須使他真切體驗科學研究對社會的作用和意義,不能讓孩子老待在家裏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必須讓他走出去,去接觸世界的先進科學,了解工業革命在各國的發展情況,從而自願做出選擇。於是,一個宏偉的計劃在父親的頭腦中形成了。

1850年,諾貝爾已滿17歲。一天,父親對他說:“孩子,你已學會了幾門外語,身體也結實多了,到國外去走一趟吧。繼續努力,就看你的了。”諾貝爾一聽十分興奮,這個建議正合他的心願,他一直盼望有一天能看看外麵精彩的世界,現在機會來了。於是他爽快地答應了,並問父親道:“我出去的任務是什麼?”父親微笑著說:“你主要是學習各國的科學技術。”

就這樣,17歲的諾貝爾第一次隻身離家,飄洋過海,以工程師的名義首先來到美國,在很有名氣的艾利遜工程師的工場裏實習。實習期滿後,他又到德國、意大利、法國和英國考察。在曆時四年的實習和考察期間,他到大學研究所裏參觀各種實驗,與科學家、教授及大學生交談。出於對文學的愛好,他還到劇場看戲,參觀美術館,並結識了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掌握了英、法、德、俄等國文字,深入地了解了各國工業發展的情況以及炸藥的廣闊應用前景。這次考察使諾貝爾更加堅定了小時候曾立下的從事應用化學研究和改進炸藥的誌向。他考察回來後,便明確地向父親表達了這一願望。

當時,從外麵傳來的消息說,法國人已經發明了一種優質炸藥,鬧得俄國人心緒不寧。其實這種所謂的優質炸藥,不過是法國陸軍軍部剛剛著手研究、尚未投入批量生產的東西。通過這件事諾貝爾更加明白了炸藥對工業發展和軍事的意義,於是決心全力以赴去研究如何改進炸藥。

有一天,聖彼得堡大學的兩位教授到諾貝爾家拜訪,一位是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過去的家庭教師尼古拉·吉寧博士,另一位是藥學家尤利·特拉普博士,他們懇請諾貝爾的父親研製一種威力更大的炸藥。很巧的是諾貝爾正在對此進行研究。吉寧博士見自己的學生進步這麼快,非常高興。他從皮箱內取出一個小瓶,裏麵裝有一種油狀液體,諾貝爾一看便知道那是硝化甘油。那時候見過這種易燃、易爆物質的人並不多。

由於諾貝爾不懂俄語,不能進當地的學校繼續學習,隻好輟學在家。為了不荒廢孩子們的學業,父親為孩子們請來了一位名叫尼古拉·吉寧的優秀家庭教師,輔導他們學習數理化。這位家庭教師工作十分認真,常常考核他們的學習成績,並向他們的父親彙報學習情況。學習之餘,孩子們在父親的實驗工廠裏,跟隨父親從事各種創造發明,如幫助研究設計水雷、水雷艇、大型發動機和炸藥等,他們從中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

諾貝爾直到16歲還一直在家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諾貝爾既表現出科學研究方麵的天賦,又對文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很有發展潛力。將來究竟走哪條路呢?父親的初衷是想讓兒子走科學研究的道路。他意識到:要孩子有獻身科學的堅定誌向,必須使他真切體驗科學研究對社會的作用和意義,不能讓孩子老待在家裏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必須讓他走出去,去接觸世界的先進科學,了解工業革命在各國的發展情況,從而自願做出選擇。於是,一個宏偉的計劃在父親的頭腦中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