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理論主張重視零到三歲孩子的智力開發,這實際上是要通過親子交流,發現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潛在能力,而並不是要教這麼小的孩子學認字或彈琴等專門技能。然而,不少家長並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有何天分或愛好,還誤以為培養孩子學習技藝越早越好,送年幼的孩子去上各類課外班,其實這反而會“揠苗助長”。因為幼兒學習是以興趣為主導的,如果孩子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願意模仿彈琴或跳舞,不妨讓他們自由發揮一陣。過早讓幼兒上課,他們很可能會受不了枯燥而使興趣消亡,就更別提學出成就了。即便是年齡稍長的孩子,如果沒對準他們的特長興趣去培養,也會枉費時間和金錢。我聽不少朋友說,讓孩子學那幾年鋼琴真是大大的浪費。但每年仍然有許多子女在家長的督促下前仆後繼地加入學鋼琴的大軍。
怎麼才能發現孩子的天賦所在呢?家長除了多關心和觀察孩子之外,還應在學業之外多創造些允許他們演練和展示各類才能的機會。每個家長都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帶孩子做所有文體活動,這就需要借助社會少兒團體的資源。不少華人家長認為美國的課外少兒組織往往玩多於教,學不到實際知識,寧可讓孩子參加課業補習班。其實,為孩子創造多元化的環境,讓他們體驗各類活動,正是美國提倡的一種培養全麵素質的途徑。看起來,美國課外少兒組織是今朝玩體育,明日搞藝術,後天辦露營,每樣隻是蜻蜓點水,不求甚解,但孩子們卻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項目,從中發現自己是擅長體育,還是熱愛藝術。見多識廣的“萬金油”也是很有用的啊!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如果真正喜歡什麼,會主動提出要去學。隻要孩子的要求是健康和正當的,家長當然應全力支持。家長還要創造民主環境,孩子才敢於說出自己的喜好和要求。雖然孩子的興趣時常會轉移,家長也不要按自己的意願去強迫孩子學什麼,而應以支持和鼓勵的態度肯定孩子的努力,同時正麵引導孩子如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領域,並堅持不懈地學有所成。
早期教育理論主張重視零到三歲孩子的智力開發,這實際上是要通過親子交流,發現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潛在能力,而並不是要教這麼小的孩子學認字或彈琴等專門技能。然而,不少家長並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有何天分或愛好,還誤以為培養孩子學習技藝越早越好,送年幼的孩子去上各類課外班,其實這反而會“揠苗助長”。因為幼兒學習是以興趣為主導的,如果孩子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願意模仿彈琴或跳舞,不妨讓他們自由發揮一陣。過早讓幼兒上課,他們很可能會受不了枯燥而使興趣消亡,就更別提學出成就了。即便是年齡稍長的孩子,如果沒對準他們的特長興趣去培養,也會枉費時間和金錢。我聽不少朋友說,讓孩子學那幾年鋼琴真是大大的浪費。但每年仍然有許多子女在家長的督促下前仆後繼地加入學鋼琴的大軍。
怎麼才能發現孩子的天賦所在呢?家長除了多關心和觀察孩子之外,還應在學業之外多創造些允許他們演練和展示各類才能的機會。每個家長都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帶孩子做所有文體活動,這就需要借助社會少兒團體的資源。不少華人家長認為美國的課外少兒組織往往玩多於教,學不到實際知識,寧可讓孩子參加課業補習班。其實,為孩子創造多元化的環境,讓他們體驗各類活動,正是美國提倡的一種培養全麵素質的途徑。看起來,美國課外少兒組織是今朝玩體育,明日搞藝術,後天辦露營,每樣隻是蜻蜓點水,不求甚解,但孩子們卻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項目,從中發現自己是擅長體育,還是熱愛藝術。見多識廣的“萬金油”也是很有用的啊!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如果真正喜歡什麼,會主動提出要去學。隻要孩子的要求是健康和正當的,家長當然應全力支持。家長還要創造民主環境,孩子才敢於說出自己的喜好和要求。雖然孩子的興趣時常會轉移,家長也不要按自己的意願去強迫孩子學什麼,而應以支持和鼓勵的態度肯定孩子的努力,同時正麵引導孩子如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領域,並堅持不懈地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