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為寶寶講述名人的故事
家長可以買一些名人傳記之類的書籍,給寶寶講一些名人的童年趣事和培養自信的故事。比如,愛迪生小時候做過孵雞蛋的蠢事;愛因斯坦到了三歲多才會說話;西奧多 羅斯福從小是個膽怯得看到老師就渾身發抖的寶寶等,讓寶寶明白名人也不過如此,比自己強不了多少。然後家長再告訴寶寶,名人是如何克服自卑、建立自信的。
三、鼓勵寶寶去做,並適當降低要求
有的寶寶之所以變得自卑甚至越來越自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長的要求過高,使得寶寶時時處處被批評和指責。長此以往,每做一件事,寶寶在潛意識中就總會對自己做出否定:我的腦筋不好使,這個事情我幹不好,別人就是不大喜歡我等等。讓這類自卑的寶寶學會自信的首要目標是:幫助他從自己的行為中獲得滿足和動力。不要奢求寶寶能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而應該首先鼓勵寶寶去做,然後努力發現寶寶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哪怕一點點值得肯定的方麵,從而一點點地增強他的自信心。要讓寶寶懂得:做該做的事,並努力把它做好,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對自己最好的肯定。
四、變更表揚的主語
讓寶寶做出自我肯定的一個最簡單方便的方法是變更表揚的主語:隻要把“我”改成“你”,把“我們”(父母)對你(寶寶)的表揚改變成你(寶寶)對自己的表揚。這種簡單的變化能夠更充分有力地讓寶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如:“你今天用積木蓋起了這麼高的大樓,我真為你感到自豪!”改為:“你今天用積木蓋起了這麼高的大樓,你一定為自己感到自豪!”
五、鼓勵寶寶正確對待批評
作為家長可以多給自卑的寶寶表揚,但小夥伴和其他人卻不一定能完全做到這一點。他們或許會“實話實說”,或許會故意挑剔,甚至諷刺挖苦。家長要告訴寶寶,對這些批評不能害怕,更不要回避,讓寶寶做到既看重別人的批評,又不背上包袱,最終讓寶寶成功地實現從內心深處接受自己、認可自己,在內心產生前進的動力。
六、努力強化寶寶的自我肯定
許多自卑的寶寶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和飄搖不定的,因而極其需要得到外界的經常不斷的強化。強化寶寶自我肯定的方法很多,比如:要求寶寶為自己記一本“功勞簿”,每周至少為他寫一件值得驕傲的功勞;也可為寶寶準備一些小小的獎品(如畫片、玩具、小人書等)——每當寶寶做出了一點兒成績或一件令他感到自豪的事,就有資格獲獎。
但是,鼓勵寶寶自我肯定不要做得過火,換句話說,自我肯定也應有個度,既要分時間、場合和具體事情,更要提出一定的原則、標準和尺度,要知道,再好的良藥也不能下得過猛——要是寶寶的自我肯定用過了頭,那就可能變成一個沒有自知之明、自負甚至唯我獨尊的小霸王,結果就完全適得其反了。
好習慣故事屋
缺胳膊的小男孩
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左臂。自卑的他無意中遇見了一位日本柔道大師,開始學習柔道。
他學得不錯。可是練了三個月,師傅隻教了他一招兒,小男孩有點兒弄不懂了。
他終於忍不住去問師傅:“我是不是應該再學學其他招數?”
柔道大師說:“不錯,你的確隻會一招兒,但你隻需要學會這一招兒就夠了。”小男孩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大師,於是就繼續照著練下去。
幾個月後,師傅第一次帶小男孩去參加比賽。小男孩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居然輕輕鬆鬆地贏了前兩輪。第三輪稍稍有點兒艱難,但對手還是很快就變得有些急躁,連連進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那一招兒,結果又贏了。就這樣,小男孩迷迷瞪瞪地進入了決賽。
決賽的對手比小男孩高大、強壯許多,也更有經驗。一度小男孩顯得有點兒招架不住,裁判擔心小男孩會受傷,就叫了暫停,還打算就此終止比賽。然而柔道大師不答應,堅持說:“繼續下去。”
比賽重新開始後,對手放鬆了戒備。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兒,製伏了對手,由此贏了比賽獲得冠軍。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柔道大師一起回顧每場比賽的每一個細節。最後,小男孩終於鼓起勇氣道出了心裏的疑問:“師傅,我怎麼憑一招兒就贏得了冠軍?”
柔道大師告訴他:“你現在幾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難的一招兒。而且據我所知,對付這一招兒唯一的辦法是對手必須得抓住你的左臂。”小男孩看著自己空蕩蕩的左衣袖,多年的自卑一掃而光,原來自己最大的缺點竟然成了最大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