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怕寶寶不禮貌,太吵鬧,來客人時,常把寶寶打發到一邊,讓他們自己去玩,這樣不利於培養寶寶的社交禮儀。

另外,家長在客人來之前也要花些時間注意寶寶的打扮和衣著,這是教寶寶禮貌待客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表是一個人內在性格和品質的反映,如果寶寶衣著邋遢,就會給人一種不衛生、不舒服的感覺,對客人也顯得不夠尊重。

三、不要當眾批評寶寶

很多家長平時不注意對寶寶進行禮儀教育,當遇到一些特殊場合時,寶寶往往會因為慌亂而表現出魯莽和不禮貌的行為。這時,很多父母為從窘境中脫離出來,就當眾批評寶寶,這種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每個寶寶都有自尊心,當寶寶有了不禮貌的行為被當眾責罵時,自尊心很容易受傷害,甚至出現逆反心理,和父母搞對抗,故意做出不禮貌的行為給父母看。所以,當寶寶有了不禮貌的舉止時,父母要在過後幫助寶寶分析一下原因,告訴寶寶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應該如何去做。

四、不要強迫寶寶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寶寶不講禮貌的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寶寶。比如有客人來家裏,寶寶躲在房間裏不出來,不與人打招呼,家長非得把寶寶拉出來跟客人問好,結果,寶寶產生了逆反心理。事實上,父母這種強迫的行為本身就是不禮貌的。寶寶不願意與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寶寶從小就很害羞;寶寶認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與自己沒關係;或者寶寶正在玩玩具,一時忘記了打招呼……這時候,父母需要引導寶寶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寶寶實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應該強迫寶寶,應該在事後告訴寶寶:“與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禮貌,你去別人家裏時也希望受到別人的熱情歡迎呀!”這樣,讓寶寶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因為好的禮貌舉止隻有發自內心才是真誠的。

五、尊重你的寶寶

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寶寶。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你對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說,以應有的尊重對待寶寶,寶寶才會懂得尊重。德國有個家庭,母親讓寶寶幫助做什麼事時總是對寶寶說:“請你幫我……好嗎?”“請你……好嗎?”從來不會說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強硬的命令語氣讓寶寶去做事。寶寶做完了某件事,母親總會說聲“謝謝”。有一次,父親想與一個朋友一起玩一下送給寶寶的禮物,父親就問寶寶:“傑克,能不能把象棋借給我玩一下?”這位父親認為,既然已經是送給寶寶的禮物,它就是寶寶的物品。不管是誰要使用這個物品,必須和寶寶商量。父母的這些教育方法,使寶寶們都養成了彬彬有禮的習慣。

由此可見,父母一定要尊重寶寶,同時,在家庭中,父母互相尊重。因為父母之間的尊重,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寶寶以良好的影響。

好習慣故事屋

小兔待客

兔媽媽生了一隻可愛的小兔。小兔特別怕生人,在客人麵前總是低著頭,連話都不敢說。

這天,兔媽媽帶著小兔去外婆家。外婆家有一個小兔不認識的遠房親戚在做客,按照輩分,小兔應該管她叫“灰兔嬸娘”。灰兔嬸娘和兔媽媽聊了好長時間,小兔一直沒有去跟客人打招呼。兔媽媽注意到了這一點,但沒有說話。

不一會兒,吃飯的時間到了,兔媽媽熱情地招呼灰兔嬸娘入座。膽小的小兔在媽媽的“指令下”,給嬸娘倒茶、盛飯、端飯,然後自己默默地吃起來。不一會兒,小兔吃完了,對媽媽提出要出去找其他小夥伴玩。兔媽媽笑笑,說了一句:“等一會兒!”聽話的小兔便在家中獨自玩耍起來。

嬸娘與兔媽媽吃完飯後,就過來與小兔打招呼,還送了小兔一樣小禮物!小兔這下可不好意思了,低著頭,臉紅紅的。

從外婆家回來,兔媽媽語重心長地對小兔說:“灰兔嬸娘是咱們的遠房親戚,好久才來一次,作為主人,我們應該為客人端茶、盛飯,而且一定要用雙手捧上,這樣表示恭敬。還有,有客人在的話,就算你先吃完了,也不能自己出去玩耍,主人比客人先離桌那是對客人的不禮貌。最後,客人送你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表示謝意,你剛剛可沒有說啊!”

媽媽的這些話都深深地印在了小兔的心中。後來,小兔果然成了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