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當做自己的家,常清掃,勤淨化。
如掃地般,把內心不好的想法掃除。
人心如一麵鏡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浮塵所染照出的便是麵目全非。
洗碗禪——處理,明明了了
“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雖然說自性本空,但如果我們的心能磨得像明鏡一樣,也可以過得喜樂自在。
明鏡對境不動心,一朵玫瑰花現前,映照就是,不會去分別這是紅花、黃花或白花;也不會下價值判斷,這朵200元的好,那朵50元的差;或是賦予許多遐想,紅玫瑰代表愛情、白玫瑰代表悲傷。玫瑰去了,明鏡就空了。
但人卻在分別、判斷、揀選中生活,事情還沒來就先生起種種想法,事情來時又心慌意亂,當事過境遷,喜怒哀樂留在心中久久不去。如果我們的心是鏡子,這麵鏡子留有昨天的悲傷、明天的遐想,它就像是一麵色彩繽紛的鏡子,下次若有一朵玫瑰現前,你的心鏡將無法如實映照出這朵玫瑰的真貌,紅玫瑰可能被你照成紫玫瑰。
我們對於人和事何嚐不是帶著有色的鏡子去映照呢?看到一個人,先從他的麵相、衣著下價值判斷,或是先入為主對他產生一個印象,其實你心中的他,哪裏是原本的他?同樣的,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也是帶著兒時的印象、父母師長的影響、社會的價值觀念來下判斷的,哪裏能反映事物的原貌?
如此看來,要還原事物的原貌,我們應該好好磨一磨這塊心鏡了。你曾經像在磨你的心鏡一般慢慢地洗碗嗎?如果不曾,那麼請到廚房,看看那些沾滿油垢的碗碟,你心鏡的油垢可能更甚於此。
走到水槽前,以輕鬆的心情拿起碗,把每隻碗當做觀照的對象,碗就是你的心鏡,就是你蒙塵的佛性,慢慢地,不必著急把事情做完,感受一下手與碗與水共處的美妙時光。當水流過手再流向碗,抹去油垢的感覺是不是讓你的心覺得有一絲清淨?
不要再去想別的事,你現在做的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你不能秉持正念洗碗,就連你在靜坐時也無法靜心,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一樣不能專心。洗碗不是那麼不愉快的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奇跡,如果你無法與碗碟全心共處,你的生命在這一刻也失去了價值。
在藏傳佛教中,修行最先決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也就是說,一切修行的動機和成就都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因此,大乘發心是學佛的基礎,《華嚴經·淨行品》教導我們在一言一行中發心,是很重要的修心法門。“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當我們清洗髒東西的時候,但願眾生都能清淨調柔,究竟上無染無著。當水流過手中的時候,期盼一切眾生,都能有一雙清淨的手,有緣受持佛法。“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碗碟衝洗幹淨以後,你的心感到如同被擦洗過一般,雖然無法一次就明亮如新,但總有一天會被你擦洗得如同明鏡一般。那時候所有外境你都能明明了了,看待世事就像明鏡鑒照一樣,事來則應,過而不留。這不就是喜樂的人生嗎?
把碗當做你的心鏡,蒙塵的即是佛性。
洗去的是汙垢,淨化的是身心。
了了見聞,過而不留,與我無染,此為佛境。
談話禪——話前,先仔細傾聽
當今社會,雖然資訊愈來愈發達,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似乎愈來愈困難,也因此,溝通協調成為人際關係的一門重要學問。
政治上黨派要溝通,即使是一個家庭,雖然父母子女同居一室,往往也有鬧得無話可說的時候,家庭不和睦時,家中的成員就如不定時的炸彈,隨時有爆炸的危險,家中的氣氛每天都如暴風雨將至。
夫妻間、父母子女間、同事之間的不和多半出於自己已有先入為主的定見,不肯傾聽對方的心聲;及至言語不和時,又因為傲慢心不願放下身段先妥協,久而久之,把周圍的人,甚至最親近的人都變成敵人。
因此在與人談話時,先要學會傾聽。我們通常在別人講話時,總是盤算著如何回應他,對他的話隻聽到一半,其中又有一半全然不認同,因此不待別人把話說完,就迫不及待連珠炮似地抒發自己的意見,順便把別人批駁一頓。似乎不這樣做,就無法彰顯自己的學問。
與別人對話時,先深呼吸三下,把真實的自我呈現在對方眼前,靜下心來,打開心胸,設身處地地耐心聆聽對方心中的話。眼睛看著他,耳朵聽著他;你如果不能聽他說,就不能了解他,不了解他就不能替他解決問題,更談不上愛他。很多父母說他們愛子女,子女卻認為是受罪,問題就出在這裏,父母隻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小孩,或是想把自己過去無法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根本無法傾聽孩子的心聲。聆聽別人說話時,配合自己的呼吸,深沉、和緩而平靜。
7世紀印度聖哲寂天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談到“自他相換”的修行方法,是非常有力的轉念法。換位思考,想想如果你是對方的話,你的心情、做法如何?這樣一轉念,你很快就能接受對方。以這種方式傾聽對方的心聲,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