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自利利他(1)(1 / 3)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禪是需要用心靈與智慧去領悟的。

一旦了悟人生的真相,

即能契入佛陀“不執著”的法義,

從而過上快樂的生活。

人身難得——找到安頓身心的所在

人世間經常可以見到殺戮,小則刀劍相殘,大則爭戰攻伐,人命有時連螻蟻也不如。現代社會,因一時迷誤而自殘、自殺者更是不計其數。

我們常聽人說“人身難得”,人身到底有何珍貴之處?阿含經中有一個“盲龜浮木”的譬喻:假使大地都變成了海,茫茫大海中漂流著一塊浮木,木頭上有一個洞,一隻盲龜悠遊地劃泳,難得100年才抬一次頭,當它抬頭時,正好鑽入這塊浮木的洞中。人身之難得更甚於此。

大家都會說“人為萬物之靈”,我們看到草木無情覺得可憐,看到牲畜無知覺得可悲。但是也有一些人會覺得這樣的無情、無知比人類更幸福,因為這樣反而沒有煩惱。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人的煩惱都是自招的。

多嗔眾生種下的是地獄種,多貪眾生種下的是餓鬼道種,多癡眾生種下的是畜牲道種,而人卻難戒貪嗔癡的習氣。然而也隻有人在六道中可以成善成惡,這也是人身難得的原因之一。

西藏人說:“人身難得,有如日間星。”白天是很難看到明星的,而八暇十滿之身更是得之不易。信眾隻要信仰三寶、持大乘法、具慈悲心,即得八暇十滿之身。

對於“人身難得”,有些人有不同的領悟,以為既然人身難得應盡情享樂,滿足身體上的欲,而不知道此身隻是四大假合,是此心暫時借住之所。追求身體上的安適滿足,肉體終有腐敗離散的一天。人身難得就是要我們在短暫的歲月,讓身心找到安頓的所在。

順治皇帝的醒世碑中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最能激發人們對於自我的省思。“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是誰?死後到哪裏去?要理解這個問題,先要知道人身難得。

寂天菩薩說:“暇滿此身極難得,既得成辦人生利,倘若此生利未辦,往後怎得此圓滿。”現在既然已經得到殊勝的人身,就要如實修行利己利人的佛法。

隻有真正成就者才能體會人身難得的意義。

宗喀巴大師認為我們不要以擁有十八德相而自滿,更應該借此修行成佛。以下是他提出的四教法:

四教法

1.一定要修行佛法。

2.我們已經具足修行佛法的能力。

3.應該在今生今世成就。

4.應該即時實踐佛法。

緣起性空——因緣聚合,自性本空

山河大地從何而來?我們周圍的人與事又是從何而來?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亙古就已存在。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隻是因緣聚合,正因為諸法緣起,所以自性本空。

眼前的這本書是如何產生的呢?它是由文字和紙張組合而成,其間經過人的撰述、排版、印刷、裝訂等過程,“書”隻是一個名相,一個觀念,本來沒有一個叫做書的東西,書沒有本體自性,也就是空的。

把書分解開來不過是一張一張的紙和文字,文字隻是油墨,紙張由碎木等物質做成紙漿,如果說樹木是紙張的本性,樹木再分解,最後就是物理學上所謂的最小粒子,其中奧秘物理學界至今仍在探究。

但佛家的觀點是諸法自性空,一切都隻是緣起,因緣具足則聚合,因緣不具足則離散。馬勝比丘在乞食的路途中,對舍利弗尊者說了四句偈:“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龍樹菩薩在《中論·觀四諦品》中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各種條件具足並合在一起,就成為事物,這些事物隻是因緣而生,所以沒有自性,但為了引導眾生才引假名為說,脫離有無兩邊,稱為中道。因緣所生法不能說有,不能說無。龍樹菩薩又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世則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