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自利利他(2)(3 / 3)

“我應除去他人苦,是苦受故如自苦,我應為他做饒益,是有情故如自身。”所有的眾生也一樣,都希望能夠避苦得樂,為什麼我要把苦降臨到他身上呢?當別人有痛苦的時候,我為什麼不去拔除對方的痛苦呢?

普通人的智慧有限,看到蘋果隻是蘋果,智者看到蘋果的同時也看到了陽光、空氣、水,乃至整個宇宙,沒有宇宙的運行就沒有蘋果,同樣的,沒有他人就沒有我,我是由一切有情無情眾生所成就。

“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應通過自他相換的修行,自然生起利他心和慈悲心。

維摩詰居士與文殊等三十二菩薩論“不二法門”,所謂“文殊言默,維摩默默”,古人評論說:“

維摩一默似雷聲。”如果真能體悟自他不二之理,則對於不二妙道也自是契入了。

佛教的自他不二法門

人我一體的佛教觀。

人類向來以愛護自己為出發點,

然而佛教則主張護己者亦必須護他人。

即愛護自己之同時,

亦須愛護他人猶如愛護自己一般。

此係由於自己與他人並非互相對立者,

且與他人若能相互協助,

彼此扶持,

人與人之間即能更加了解。

饒益眾生——悲心的生起

如果你已經體悟大道,自然會生起大悲心,如同佛陀目睹明星悟道後的第一句話:“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算你已解脫痛苦得到安樂,也隻有你一個人,而人人都具有佛性,何忍他們沉溺於輪回之苦?

佛陀成道以後說法度眾生,其目的在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悟道者是個覺醒的人,眾生都還在睡夢中,覺者自然會生起悲心幫助他人覺醒過來。“菩薩以智慧故,不住輪回;以慈悲故,不住涅槃。”由於他具足了覺者的智慧,不必在六道中輪回;也因為他的慈悲心,而願意在紅塵中度眾生,不住於涅槃。

這種悲心的生起就是菩薩道。每一尊菩薩所發的大願都是為了饒益眾生。普賢菩薩十大願、樂師琉璃如來十二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可以說是願願大悲心。地藏王菩薩雖隻發一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正覺”,這一願卻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

我們通常想到的是自己,其次是親人,還有遠近之別,接著是朋友,至於其他的外人則生死與己無關。但如果深觀因果,你會發覺,一切眾生無不是自己過去世和未來世的父母子女,你的父母子女在受苦,你於心何忍?所以生生世世除了發願行善道之外,你對他們無從幫助。有回向偈曰:“願除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就是這個道理。

試想畜生道的眾生有多少?蚊子、蒼蠅、螞蟻,每一個眾生的生命與你無二無別,它們也希望得到快樂,趨避痛苦,與你的誌趣是無二無別,既然如此,你今生除了饒益眾生之外,還有什麼事比這更重要?

有人曾經問起十七世大寶法王,在這混亂、汙濁、墮落的社會,人們彼此傷害,或巧立名目為己牟利使他人受苦,我們該如何做呢?大寶法王說:“在這黑暗的時期,唯一能治療人類心靈的就是慈悲心,唯有慈悲心能改變那些人,也唯有慈悲心能真正幫助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以慈悲互相對待,由於這是一個善業,類似的災難很可能就不會再發生。”

維摩詰染疾,文殊菩薩去看他,問道:“居士!你這個疾病還可以忍受嗎?世尊非常關心,殷勤問候,你這病是因何而起?有多久了?要怎樣才能醫治好呢?”維摩詰答說:“由於無明窠臼未破,由癡生愛,眾生因此生病。因為眾生有病,所以我有病,如果一切眾生都不生病了,我的病就好了。如果眾生得以遠離病痛,菩薩就不再生病。”

要能得到安樂,圓滿佛果,也隻有在度盡一切眾生以後才有可能,否則菩薩怎麼可能安心?這就是為什麼經上說:菩薩以大悲而不得自在。我們雖不是菩薩,但既已有心向道,我身為佛子,菩提心發起之後隻有力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