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的生命力在於它的政治生命力
一張報紙,作為大眾傳媒,它反映著全社會的輿論民情,記錄著社會發展的大事。雖然每天也會登些各類其他的信息、花邊新聞,但真正能牽動最多人心的還是上升到政治這一層麵的事件。政治是什麼?政治是某一時期某一範圍的最大之事,是關係全局影響久遠的事。所謂政治家辦報,就是從全局的、曆史的、本質的角度來報道新聞、分析形勢、引導輿論。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本身就是著名的報人,而許多著名的報人都具有政治家的思維和眼光。作為一名記者隻有抓到一篇能夠影響全社會、影響最大多數受眾的稿件,甚至影響曆史的稿件,才算是抓到了最有生命力的稿件。一篇這樣的稿件,頂得過百篇、千篇奇聞、趣聞之類的小新聞。
書法家寫字,講究筆走中鋒。雖然也會用到偏鋒、逆鋒、飛白等筆,但最基本的、支撐這一藝術的是中鋒。同理,記者觀察社會,先要分清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支流。我們可以把主流稱作“永恒的主題”。比如,愛國主義、社會道德、民主與法製、經濟建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黨的建設等。任何一個社會各發展時期又都有其階段性的任務,我們可以稱之為“階段性話題”,即支流。如經濟建設這個大主題中就有加入世貿、國企改革、農民增收、西部大開發、循環經濟等階段話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就有退耕還林、還草,防止沙漠化等階段話題。
記者在每日每時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中,首先要抓住兩題:永恒主題和階段性話題。階段性話題是永恒主題的進一步具體化,這就像學生答卷,把握住了總的方向,起碼不會跑題。但是光有這一點還不夠,還要再具體一步。新聞不是文件,它是以事件為載體,以受眾為對象,尋求有一定信息衝擊波和影響力的文體。它要求在體現主題時,必得有一個有個性的事件為載體。
事實上圍繞主題,生活中有兩類事件。一是程序性事情,如各種工作會議、考察訪問、春種秋收、節日慰問等。我們可以稱之為日常話題。嚴格說,這類日常話題中許多不是新聞,當然也就更易碎。第二類是重大事件,包括突發事件。這種事情最具影響性,因為它有衝擊力。但是,隻有當這事件與時代主題,即永恒主題合拍時,它才有意義,它才能超越“日常話題”進入“階段性話題”,甚至成為彪炳史冊的“永恒話題”。這樣的稿件才不易碎。
記者的稿件要有生命力,說到底是圍繞時代主題去捕捉一個典型的事件。先收事件的衝擊之效,再求其內涵和思想的長久釋放,求那個坐標點的永恒。一般來講,符合這個條件的事件就肯定具有這個時代的政治含義,有了足夠的政治分量。因此在記者的采訪本裏,永遠是首選那些關係到時代變革,同時也關係到受眾最大利益的大事。隻有實在找不到這種事件時,他才筆走偏鋒退而選取一些小事,去寫奇聞、趣聞、花絮之類的稿子。
(2002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