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篇稿子都是數百字小稿,所缺的關鍵字大多也隻是兩三個。但是我們的記者寫稿時,其他地方可以洋洋灑灑動輒千言,恰恰在這關鍵處,好像故意留一手,似有意與編輯、讀者為難。就像畫一個人像,故意不畫眼睛或者把眼睛畫歪、畫瞎。怎麼能這麼不愛護自己的作品呢?一個好記者在采訪階段,就要注意留心新聞眼,一旦發現即如獲金玉,趕快記在本子裏,摟在懷裏,哪肯讓它丟掉呢?成語畫龍點睛,是說先畫好龍,最後一點睛,龍便飛了。那是大畫家張僧繇有意賣關子。別忘了還有一個典故,就是蘇東坡說的未畫竹時,已成竹在胸。其實張氏畫龍時,心中已留好眼睛的位置。而我們一些記者寫稿時,從頭到尾就不知道眼睛在哪裏。他自以為發走了一篇好稿,其實是一篇缺眼少神的“盲稿”。如果再遇上一個糊塗一點的編輯也“盲編”上版,這樣的版麵怎麼能亮起來?怎麼可能明眸閃閃、秋波顧盼,讓讀者一見鍾情,愛不釋手呢?
一篇稿,無論采、寫、編,第一件事就是找“眼睛”,並且努力把它提煉到標題上。美兮盼兮,炯炯有神。這樣,我們的版麵就好看了。
(2000年9月26日)
這四篇稿子都是數百字小稿,所缺的關鍵字大多也隻是兩三個。但是我們的記者寫稿時,其他地方可以洋洋灑灑動輒千言,恰恰在這關鍵處,好像故意留一手,似有意與編輯、讀者為難。就像畫一個人像,故意不畫眼睛或者把眼睛畫歪、畫瞎。怎麼能這麼不愛護自己的作品呢?一個好記者在采訪階段,就要注意留心新聞眼,一旦發現即如獲金玉,趕快記在本子裏,摟在懷裏,哪肯讓它丟掉呢?成語畫龍點睛,是說先畫好龍,最後一點睛,龍便飛了。那是大畫家張僧繇有意賣關子。別忘了還有一個典故,就是蘇東坡說的未畫竹時,已成竹在胸。其實張氏畫龍時,心中已留好眼睛的位置。而我們一些記者寫稿時,從頭到尾就不知道眼睛在哪裏。他自以為發走了一篇好稿,其實是一篇缺眼少神的“盲稿”。如果再遇上一個糊塗一點的編輯也“盲編”上版,這樣的版麵怎麼能亮起來?怎麼可能明眸閃閃、秋波顧盼,讓讀者一見鍾情,愛不釋手呢?
一篇稿,無論采、寫、編,第一件事就是找“眼睛”,並且努力把它提煉到標題上。美兮盼兮,炯炯有神。這樣,我們的版麵就好看了。
(2000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