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因小巧失大真(1 / 1)

勿因小巧失大真

無論新聞還是文學,都同一理,寫作時先要立意,即明確思想主題,作者想說什麼。意者文之帥也,詞、句、章等旨為主帥所遣之兵,勿因句章不準而使意題搖擺不穩,勿因小巧而失大真。

2002年6月,有一篇評論,原題為《抓好禁毒工作的點、線、麵》。原稿作者很欣賞自己的這個比喻,說:“借幾何語言來說抓禁毒工作,個人和家庭是點,社區是線,全社會是麵。我們就是要抓好禁毒工作的點、線、麵。”家庭可以是社會的一個點,這沒有問題;全社會是一個大的麵,這也沒有問題。說社區是線,就有點費解。社區是指城市裏的某個區域,是塊狀,是指一定的範圍,怎麼成了線呢?線是條狀,是起穿連作用的。作者說要抓好全社會的禁毒工作,就是要抓好“家庭、社區、全社會這三個點、線、麵”。這一個一個的、獨立的社區怎麼“沉沉一線穿南北”呢?顯然這個比喻不能成立,這篇評論的立論也就徹底失敗了。可能作者也知道這種比喻尷尬,但又實在舍不得這個自以為很巧的比喻,所以還是上了大樣。後來改稿時,改為《抓禁毒工作的點、片、麵》,將社區比喻為“片”就較為合適了。

同年7月,有一篇文章是講上海大眾汽車產量突破200萬輛,但用了這樣一個小標題《從“零”起步到“零距離”》,並配有評論《“零距離”後麵有距離》。“零距離”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有距離,達到了同一水平、同一高度。上海大眾是與德國大眾長期合作的夥伴,我們的汽車工業與領先世界水平的德國汽車工業真的比肩同步,沒有距離了嗎?顯然不是。文中也確實沒有說出怎麼達到了“零距離”。從字麵看,這兩個標題是很巧。一是當時正是世界杯足球熱,“零距離”這個詞很時髦。“零距離”一詞源於對神奇教練米盧的采訪。一般記者采訪米盧,很難從他嘴裏得到中國隊有價值的消息,而有一個記者卻有辦法獲取想要的東西,總能抓到稿子,並以采訪米盧的親曆寫了一本書。這種現象被新聞界稱為“零距離”采訪。二是題中“零”起步與“零距離”相提並用,有一種回環之效和反差之美。標題的形式是美,但難免以題害意,給自己出了一個難以自圓其說的難題。

類似的情況在新聞寫作中經常遇到。作者先有一個好構思、好角度、好題目,甚至一個好比喻,好句式,一下就被自造的美所懾服,不顧主題,自設菩薩自己拜,總是不肯割愛,不肯改弦更張,跳不出圈子,於是形式就害了內容。文學創作中也常有這樣的例子。比如一些散文作者先設計好一個精巧的框子,然後就在這裏麵醞釀思想和主題,文章就總跳不出框子。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楊朔散文“物—人—理”三段式結構就是這樣。古代也有此弊,宋人寫詞格律很嚴,有人寫“窗更深”句,不合律,就換成“窗更幽”,還不合律,最後又換成“窗更明”。合律是合律了,但意思已經走得很遠了。

(200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