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維基解密的王國 (2)(1 / 3)

1971年6月13日,《紐約時報》星期日版推出第一篇“國防部越戰最高機密文件”之後,震驚了世界。美國政府高層惱火不已,人們紛紛猜測究竟是誰泄了密。6月16日,謎底揭曉。前《紐約時報》記者接受電台采訪時將艾斯伯格透露出來。美國聯邦調查局向艾斯伯格發出自20世紀30年代飛行家林白幼子綁架案之後最強力的通緝令。四處躲藏的艾斯伯格,隻有向司法機關投案。他說,這是為了“贖罪”,因為他曾參與越戰策劃,那是很大的“罪過”。他相信他對“秘密文件”的揭發,有助於越戰早日結束。即使為此坐牢,他也心甘情願。

美國政府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起訴發布泄密文件的《華盛頓郵報》,最高法院判決政府敗訴,理由是:機密文件是用納稅人的錢做出來的,政府對此沒有知識產權,民眾對文件擁有最終的所有權;文件泄密是政府的疏漏,保密是政府職責,不能怪罪於他人;隻有在國家安全受到“立即”的威脅時,政府才能以此理由限製媒體的言論自由。政府無法證明發表過時的秘密文件會對國家安全造成“立即”的威脅,因此不能以此限製言論自由。

但是,艾斯伯格卻麵臨多達12項重罪指控以及115年的徒刑,被稱為“美國最危險的人”。

如果不是幾乎喪失理智的尼克鬆總統采取瘋狂報複行動,艾斯伯格可能至今還在監獄裏。當時,尼克鬆曾計劃派手下偷偷潛入艾斯伯格的辦公室,看能否偷到關於他見不得人的隱私資料,然後將其公布於眾。派出的人正是在“水門事件”中負責執行任務的“禦用夜賊”:戈登·裏地和哈沃德·亨特。尼克鬆原指望令艾斯伯格身敗名裂。尼克鬆的手下還招來打手打斷了艾斯伯格的雙腿,還監聽艾斯伯格的電話。審理該案的法官還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在美國中情局擔任主管的職位。

在《秘密》一書中,艾斯伯格首次披露了在他審訊期間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尼克鬆與基辛格等人的對話內容,乍一聽會讓人聯想到黑手黨的家族會議:

尼克鬆:把這個王八蛋送進大獄裏去。

基辛格:我們已經這樣做了。

尼克鬆:不必擔心對他的審判……我們可以利用輿論先把他搞臭……明白了嗎?

基辛格和約翰·米切爾(當時的司法部長):明白了。

可惜,尼克鬆打錯了算盤。當這一切“內幕交易”被曝光之後,法官隻有放棄案子,最終宣布艾斯伯格無罪。之後,艾斯伯格一直以演講和寫作為生,但他始終不忘“反核運動”是“頭等使命”。如今,他已是兒孫滿堂--3個兒女和5個孫兒,住在美國加州西部城市伯克利的家中。盡管年老背駝,曾多次因為抗議美軍軍事行動而受到當局的逮捕,可是他未打算就此“退休”。

艾斯伯格發表聲明說,對於維基解密和阿桑奇的每一次攻擊,都是對泄露五角大樓文件和我的攻擊。艾斯伯格驚訝於信息技術如此發達,輕點鼠標就能發布海量信息。當年他小心翼翼地把國防部文件一頁一頁複印下來,每次都要在複印機旁待上好幾小時。同時,艾斯伯格還對一些主流媒體以及Visa、萬事達、貝寶(PayPal)等維基解密背叛者進行了指責,稱它們屈服於政府的壓力。

告密者的神秘天堂

20世紀90年代,阿桑奇就開始有了建設類似維基解密網站計劃的想法,1999年就注冊了一個名為“解密”的網站,域名是leaks.org。經驗告訴他,哪裏有秘密,哪裏就有壞事發生,因為處於權力中的人群傾向於用秘密保障利益。但是事後他說,其實自己在“解密”網站上“什麼也沒幹”。

2006年,阿桑奇從墨爾本大學退學之後,把自己關在墨爾本大學附近的一所房子裏開始工作。每當有了新的創意時,他就會隨手把係統流程圖寫到牆壁和門上,以免自己忘記。他在廚房裏放了一張床,邀請經過校園的背包客們幫忙建網站,以提供食宿作為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