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阿桑奇對文件的真實性並不很確定。他認為,利用維基解密提供的類似維基百科功能,讀者將幫助他們分析它。於是他們把這份文件與冗長的評論一同發布,阿桑奇在評論中問道:“這究竟是一位與本·拉登有聯係的伊斯蘭武裝分子的大膽宣言,還是一個由美國情報機構精心設計的,旨在詆毀該聯盟,分裂索馬裏派係聯合的抹黑戰術?”
這份文件很快就被轉發、評論、分析,通過互聯網傳播,吸引了不少政治評論家、獨立媒體以及索馬裏難民參與。此時,多年工作在非洲的美國前大使大衛·什恩注意到阿桑奇。什恩回憶說:“他們自稱披露的是一份由索馬裏阿威斯簽署的文件,密謀暗殺索馬裏官員。他們未能提供任何證明文件可靠性和真實性的證據,也幾乎未引起媒體的關注,更談不上對索馬裏內政的影響。”
幾個星期後,阿桑奇就飛往肯尼亞參加世界社會論壇。這是一個反對資本主義的左翼激進分子會議,他在會上極力介紹維基解密。結果,阿桑奇在肯尼亞逗留了好幾個月。他不時與朋友通過電話和互聯網聯絡一下,但從來沒有透露過他的確切活動。
2007年8月,維基解密披露了肯尼亞前總統莫伊家族的一係列舞弊醜聞。不過,莫伊已經下台多年,而肯尼亞在西方世界並不是個很受關注的國家,維基解密也並未能因此揚名立萬,隻是得到更多媒體的關注。例如,英國《衛報》和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就登載了基於維基解密文件的故事,但並未產生持續影響。
此時,維基解密還未觸及國際主流媒體的興奮區,仍舊默默無聞。
到2007年12月時,阿桑奇在“混沌計算機俱樂部”年會上找回了自我。這是一個德國的黑客組織,曆史可以追溯到1981年,那時相當於互聯網發展的石器時代。
在會議上,阿桑奇遇到了誌趣相投的黑客丹尼爾·多姆沙伊特·伯格(Daniel Domscheit Berg)。伯格是一名德國程序員,8歲時就有了第一台電腦。他曾經連續四周工作420小時,就是為了挽救莫斯科的一個電腦項目,但最終搞砸了。
當時,伯格還隻是國際數據服務公司EDS的一名故障檢修員。對他而言,維基解密最初隻是一項個人愛好。但到了2009年初,伯格辭去工作,全職為維基解密服務。在此後18個月的時間,他與阿桑奇成了親密無間的合作夥伴。
伯格負責製作了一個小冊子,鼓勵人們向維基解密泄露信息,他希望誌願者們能在德國議會大廈和國防部門前發放,並考慮在地鐵裏做廣告。
步步為營的運作流程
在維基解密成立的第一個年頭裏,資料庫內就擁有了120萬份來自全球各地網絡誌願者提供的資料,而且以每天1000份的速度遞增。維基解密的工作模式是收集信息—審查信息—發布信息。整個運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建站(服務器遍設全球)
維基解密的整個架構設計極為巧妙,能夠最大限度地規避審查。服務器設在瑞典和比利時境內,兩國都有全世界最嚴密的保護消息來源的法律。在瑞典,法律禁止政府和其他機構要求媒體交代消息來源。
第二步:搜集(全球告密者上傳)
阿桑奇稱,隻接受與政治、外交、曆史或道德相關的不公開文件,以免垃圾帖泛濫。告密者上傳材料需遵守兩條發布規則:其一,文件是不能自行編寫的;第二,文件內容必須是首發的。伯格說,通常這些材料的30%不是一些人胡亂編寫的,就是惡搞或者偽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