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與美國決戰到底 (1)(1 / 3)

第一次“網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但這場戰爭卻是“一個人”對抗一個超級大國。阿桑奇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我、他,可能人人都是“阿桑奇”。一個阿桑奇倒下去了,但是千萬個阿桑奇站起來,誓與美國決戰到底。

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皮萊在日內瓦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維基解密事件是阿桑奇與美國政府之間的一場網絡戰爭。這場網絡戰爭是阿桑奇一個人對抗政治、經濟架構下的國際強權--美國。在這場非對稱的網絡戰爭中,看似脆弱如雞蛋的阿桑奇,一次次向國際強硬勢力發起衝鋒和挑戰。雞蛋碰石頭,石頭也裂開了一道縫。

相比早期的“深喉”們,維基解密及其支持者構建了一個更加發達的全球網絡,使阿桑奇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各國提供域名解析、服務器服務的供應商拒絕提供網絡服務後,來自全球的支持者迅速架起眾多鏡像站點。更多的無政府主義者、計算機黑客、政治異議者、反全球化運動者加入了這場與美國政府的網絡戰爭。那些不利於阿桑奇和維基解密的組織、公司和個人,無一例外地受到輿論和黑客攻擊。

阿桑奇在英國被捕後,多國民眾發起集會抗議。2010年12月9日,墨西哥人權組織聯合議員和作家發起活動,為阿桑奇打造牌匾,向維基解密致敬;巴基斯坦民眾上街遊行,焚燒英美國旗,力挺阿桑奇。在巴基斯坦木爾坦市,市民走上街頭,燒毀美國、英國國旗,抗議阿桑奇被捕。組織者Tariq Naeemullah稱,“那個勇敢的人被捕的真正原因是,他揭露了這些大國的真實麵目”。

12月10日,澳大利亞5萬多人在全國各地政府大樓麵前進行示威,他們帶著印有阿桑奇頭像的麵具,喊出了“人人都是阿桑奇”的口號。“在過去幾周,全球各地都有類似抗議活動,聲援維基解密,以促進政府更加透明化。”澳大利亞示威活動組織者維綸·佩恩說,“我們今天在此示威的目的是捍衛維基解密,捍衛我們獲得自由信息的權利。”

為了聲援阿桑奇,澳大利亞專業記者機構“Walkley Foundation”發起致信澳大利亞總理的活動。“本質上,維基解密作為一個以披露官方秘密為宗旨的機構,其作為正是媒體所一直在做的:將政府傾向於保密的材料公之於眾。”公開信寫道,“野蠻地試圖關閉維基解密、威脅控告試圖公布官方材料的人、向那些與維基解密有商業往來的公司施壓以迫使它們停止相關業務,都是對民主的嚴重威脅,因為民主仰仗的恰恰是自由和無所畏懼的媒體。”

澳大利亞知識界也向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發出公開信,要求政府維護阿桑奇的基本權利,確保針對阿桑奇的法律程序遵循法律原則與公平。法律界人士舉行集會,並通過了一項動議,譴責任何將阿桑奇引渡到美國的舉措。《澳大利亞人報》讀者調查顯示,在前8000名投票者中,約75%的人反對把阿桑奇引渡到美國。澳大利亞綠黨領袖布朗致信外長陸克文,呼籲聯邦政府準許阿桑奇返回澳大利亞,並“免遭傷害”。

Twitter上也湧現大量支持阿桑奇的留言,維基解密的Facebook專頁追隨者很快突破100萬,支持者指責Twitter阻止“維基解密”一詞出現在“熱門話題”上,警告Twitter將成為下一個攻擊目標。全球采取行動組織Avaaz麵向全球發起網上簽名請願,有60多萬名支持者參加簽名,向倫敦法院及有關方麵請願,要求“立即停止打擊維基解密”,“不要懲罰阿桑奇及其合作者”。

對於許多歐洲人來說,美國對於維基解密的強烈反應,暴露了一種“狂妄自大和虛偽的做派”。英國《衛報》評論員塞繆斯·米爾恩總結說:在美國這個“自由的國度”,卻沒有什麼信息自由。同樣來自英國《衛報》的約翰·諾頓譴責:“一個所謂自由的民主國家竟大吵大嚷,動用一切辦法封鎖維基解密網站,這簡直是一個絕妙的諷刺。”一年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裏曾說過:“充分的網絡信息能夠幫助人們發現事實,也讓政府更加有責任感。”而現在,她的言論就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