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與美國決戰到底 (3)(1 / 3)

在維基解密遭到嚴重攻擊之後,維基解密呼籲擁有Unix服務器和接入托管資源的人回應,建立各自的鏡像網站。不到24小時,網上就出現了數十個維基解密的鏡像網站,形成“芭芭拉·史翠珊效應”(Barbra Streisand Effect)。“芭芭拉·史翠珊效應”一詞,最早出現在幾年前。有一名攝影師對美國女星芭芭拉·史翠珊的住宅拍了一張照片。芭芭拉·史翠珊隨後就提出訴訟,稱攝影師侵犯她的權利,設法要讓照片自網絡上移除,但很快就有數百人將照片複製到他們的網站上。

就這樣,無數維基解密鏡像站點如孫悟空分身術,或星火燎原,迅速在全球激增。如此一來,文件資料被備份到數千個服務器上,服務器可能架設在全球任何地方,想要封鎖資料就像要篩子不漏水一樣難。在美國網絡服務商EveryDNS.net關閉wikileaks.org地址僅6個月後,一個在瑞士的新的域名www.wikileaks.ch就出現了,用戶可順利登入。這個域名被24歲的Denis Simonet注冊,他是瑞士一個黑客組織的主席,同時也是Zurich的一名計算機專業學生。在他的Twitter上,他強調,“wikileaks.ch是瑞士黑客組織注冊的,但並不知道維基解密的計劃”。

一名來自哈佛的技術高手Laurence Muller,把所有這些鏡像站點收集到一起,並通過Google地球進行了可視化處理,可以讓人們對全球的維基解密鏡像網站一目了然。Laurence Muller首先寫了一段PHP腳本,搜集了維基解密網站上的主要鏡像的名單,他很快就找到1885個網址,並利用GeoLite City找到了這些鏡像網站的地理空間位置。最後,他把網址、IP和經緯度坐標做成了一個可以用Google地球打開的KML文件。結果在一個3D地球儀上生成了一係列坐標,每個大頭針代表一個維基解密鏡像網站。然後,Muller創建了一個類似按時間順序的傳播視圖。

如果點擊打開維基解密全球鏡像站點地圖,在12月5日~10日不同時段裏,維基鏡像站點在全球激增的態勢一覽無餘。用光標指向圖中任一亮點,鏡像站點的網址就會隨之出現。

要為所有這些鏡像站點編製可靠的目錄是不可能的,因為鏡像站點過多,其位置過於易變不定。根據http://wikileaks.ch/mirrors.html公布的統計,維基網站的鏡像網站有1885個,如wikileaks.ch,wikileaks.de,wikileaks.fi,wikileaks.nl,Wikileaks.info,etherpad.mozilla.org,wikileaks.as50620.net,等等。

Muller采用同樣的數據並按時間順序描出了這些點,顯示出維基解密以病毒式複製的速度:從屈指可數的幾個鏡像增長到近1885個,僅用了不到7天時間。

分析鏡像網站數據可以看出,很多鏡像站點分布在歐洲,南美、北美、亞洲和非洲也有,可以說是遍布全球。大部分鏡像在德國,而美國、法國和荷蘭緊隨其後。

海盜灣星星之火燎原

在維基解密先後公布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之後,美國政府強烈要求維基解密歸還所有的涉密文件,並且徹底刪除服務器裏的文件存檔。既然維基解密的機密文件已經向公眾開放,看來美國再想收回來已經太晚了。

那麼,維基解密的海量秘密文件,在互聯網上傳播到底有多麼廣泛,有多麼快呢?讓我們去海盜灣找找。海盜灣(The Pirate Bay,縮寫TPB)是一個專門儲存、分類和搜尋BT種子的全球性網站,它自稱是“世界最大的BT種子服務器”。

海盜灣由瑞典的一個民間反版權組織海盜署建立於2004年,同年10月從海盜署完全獨立。2007年,海盜灣由Gottfrid Svartholm(代號Anakata)、Fredrik Neij(代號TiAMO)與Peter Sunde(代號brokep)等人營運。海盜灣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完全沒有版權限製的自由網絡國度。海盜灣曾多次被瑞典警察取締過,其位於斯德哥爾摩的服務器也不得不遷移到荷蘭。後來,海盜灣又因荷蘭政府的壓力,不得不搬回了瑞典。2008年1月,海盜灣同時在線人數突破1000萬,網站擁有的種子超過100萬,成為世界最大的BT網站。海盜灣官方網站首頁顯著位置說:“請記住,我們是關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