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奇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維基解密也不是史上第一個解密網站。約翰·揚和他的解密網站地下卷宗,當年就像阿桑奇和維基解密一樣聲名顯赫,曾讓美國、英國、日本國家安全部門惶惶不可終日。而且,約翰·揚還是阿桑奇的導師,他與維基解密的關係也甚為微妙。
與維基解密的曆史淵源
神秘莫測的維基解密,頗具傳奇色彩的阿桑奇,在他們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之際,無意中也讓我們發現了另一位曾經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叫約翰·揚,現年76歲,美國的建築設計師,也是解密先驅地下卷宗(Cryptome)網站的創始人。
在一封約翰·揚回答網友提問的郵件中,網友問:“據說當年你幫助維基解密注冊了網址(wikileaks.org),這是真的嗎?他們是因為你創辦了地下卷宗才找你幫忙的嗎?”
約翰·揚回答說:“(當時)我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問是否可以用我的名字和地址注冊維基解密。我同意了。具體執行是別人,我什麼都沒有做。在維基解密創立之前和之後,我也幫過一些人做過同樣的事情。”
對於這段陳年舊事,一直以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個說法,當年維基解密籌備團隊曾要求約翰·揚出讓一個域名wikileaks.org,後來這個域名成了今天的維基解密。
第二個說法,維基解密曾邀請約翰·揚進入它的顧問委員會,約翰·揚一度同意了。不過,在幾個星期後,他就退出了。
但無論是哪種說法,約翰·揚和早期的維基解密都有著非常複雜的關係。
約翰·揚的成長之路
約翰·揚是地下卷宗的創始人。當年,他的名聲就像阿桑奇一樣響亮,在全世界都是威名遠播。“我是一個怪胎,一個迷途的人,一個罪犯。”他曾這樣評價自己。
約翰·揚的辦公總部位於紐約曼哈頓。
現在,外人要想見他一麵,必須通過工作人員的層層盤問。其神秘程度,不亞於一個真正的間諜機構。
當你見到約翰·揚時,就會發現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不像是75歲高齡的老人。
約翰·揚身體健康,充滿活力。他的大衣、領帶和剪得短短的頭發非常符合美國中上層階級的形象。他居住在曼哈頓上西區,偶爾你會發現他站在康涅迪格郊區火車站站台上,一手提著公文包,一手拿《華爾街日報》。
他說話輕言細語、有禮貌,隻有眼睛裏會露出一絲狡黠的光芒。他有一種古怪的幽默感,頑童似的微笑。
約翰·揚出生於1935年,家境貧寒。他的父母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他說,他的父親從事“仆人工作”,但他拒絕詳細闡述。
他在得克薩斯州西部長大。“我們處於社會階梯的最底層,”約翰·揚說,“政府是敵人。這就是我的心理背景。”
約翰·揚畢業於休斯敦的萊斯大學,曾在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就職。1967年,32歲時,他帶著妻子和4個孩子搬到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建築學研究生學位。在他的眾多老師之中,包括“古跡保護運動”的發起人詹姆斯教授。
在紐約上大學時期,約翰·揚還不是一個持極端立場的年輕人。1968年,哥倫比亞學生罷學期間,他參加了占領建築學院艾弗裏大廳的行動。有意思的是,他說參加抗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場運動比讀書有趣”。但是這種學生抗議和運動周邊的氣候,悄悄地影響了他。
“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時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思維者--一個保守派。”另一個參加占領艾弗裏大廳的學生阿蘭·費根堡說,“我們談論的東西讓他深受震動,他經曆了思想上的蛻變。”
約翰·揚和其他參與艾弗裏大廳行動的活躍分子,共同創建了“城市最後期限”--一個激進組織型的建築公司,試圖用設計來改變世界。
20世紀70年代初,“城市最後期限”免費為窮人服務,為高中輟學的學生修建學校,靠著零星的有償合同勉強支撐。雖然組織成員都奉行平等主義,但是約翰·揚比同事們的年紀稍長,他不得不擔任起領導的角色。
約翰·揚的第一任妻子在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前後因癌症去世,留下他獨自一人撫養孩子。但是,根據“城市最後期限”同事們的回憶,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組織和激進的目標中。他沉醉於固執的政治信仰,以捉弄所有官僚人物為樂趣。
“形容他的最好詞彙是古怪,”費根堡說,“當哥倫比亞大學向他提供一個教師職位時,他跟係主任爭辯說,他不能接受任何報酬,因為他之前沒有任何教學經驗。當他被邀請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幕儀式上發言時,他當著眾多資助人的麵說,‘我剛有機會四處轉了轉,如果你們把魯賓斯和倫勃朗的畫都搬到地下室裏,我們可以在這裏安排32套居民住房。我們準備好了,現在就可以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