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保證利益的前提下,軟硬兼施
如果隻有一個名額,而競爭對手又很強,你也不要輕言放棄。這時,如果失去這次機會,也許你再也不會有機會了。所以,你必須說服他,找出他的利害關係,滿足他的其他欲望和需求,使這次機會最終屬於你。
張儀繼蘇秦之後,向韓王遊說連橫政策,時值宣惠王之後襄王在位的時代。張儀得知蘇秦死於楚的消息後,立刻向楚懷王展開遊說,獲得成功。回國後又奉命前往韓國遊說韓襄王。
張儀對襄王展開一套和蘇秦完全相反的論調。首先他將韓國極力地貶低,再宣傳秦國是如何地強大,以達到他的目的。
“韓國是個四麵環山的國家,說到農作物,也隻有麥和豆。人們以豆飯和豆葉的汁為主食,遇到不作之年,甚至無糟糠可果腹。麵積不足九百裏。食物不夠貯存到二年份,兵卒包括雜役夫、搬運夫在內,還不足30萬。除去國內的觀光者和守城堡者,常備兵力不足20萬。”
和前麵蘇秦所說的相比較,真是令人無法想像這是對同一個國家的形容詞。其實他們二人說的都沒錯。同樣狀況的分析泣場不同,重點也會有所差異。所以這隻是他們表現的方法不同罷了。
張儀接著說:
“相反的,秦國是個兵卒百萬、占車千輛、騎馬一萬的大國,隻要秦王一聲令下,就有數不盡的奮戰之士排列眼前。再說其他諸國兵卒作戰時,需要鎧甲保護,而秦的兵卒不但可赤手空拳地作戰,尚有左手提敵人首級,右手捉俘虜的勇猛能力。二者一比較,有如勇士孟賁和膽小者,力士烏獲和赤子的差別。以秦國如此勇猛的兵士攻打弱國,就如同石頭擊卵般的容易。”
看看秦國的兵士都是最精良的,經營內容也很出色,中小企業如果碰到強大的秦,是沒有一絲生存的機會的。
張儀乘機一轉,開始批評起合縱論者:
“諸侯們不自覺自己兵弱糧少,一味聽信合縱論者的恭維話。他們總是主張‘隻要依照我的計劃,定能富國稱霸’,完全沒有考慮到國家的百年大計,你們如果就此聽信,就是自我耽誤。”
張儀繼續就如何對秦出兵,會招來何種不利,說道:
“如果不向秦投降,等秦占領宜陽之後,韓的土地就被孤立。秦若奪得東方的成皋和宜陽、鴻台的宮殿、桑林的庭宛也會落入秦的手中。成皋被奪或是土地被孤立,都會使得韓國一分為二。所以如果投降秦國一切平安無事,若不則有亡國之憂。”
張儀如此地向韓王施壓力,最後一轉又換上甜蜜的糖衣。
“秦國最大的心願就是要削弱楚國的力量,想要達到這個願望,首先定要和韓結盟,並非韓的勢力比楚強,而是地形上的便利,如果你能幫助秦王攻下楚,秦王一定會很高興。攻下楚國,拿到領土,韓國的災難也解除了,這對秦對韓來說都是有利的事。今天我奉秦王的命令前來,請你作決定。”
總結:這真是甜蜜的餌,隻是這是個既抽象,又無現實保證的蜜餌,但襄王卻上了蜜餌的當,采用張儀的連橫政策。
4、為成就事業,該出手時必須出手
老子說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蕭衍的成功就在於早就預見,爭取帝業的時機將要到來,才提前做好了物質和組織上的準備,最後果斷一擊成功,成就帝業。
楊堅取代北國,其手段是相當殘忍的。他不但殺死了北周最後一個童子皇帝,而且將皇帝的所有宗親後代全都斬盡殺絕。
楊堅取代北周,其後果又是相當積極的。
他滅掉了南朝陳,結束了中國長達數百年南北分裂的曆史,他勵精圖治,開創出了錢足穀豐的開皇盛世。
成就經天緯地之業,必有經天緯地之人。因為事就是人做出來的。北宋的趙匡胤就是這樣的人。
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跟從北周太祖在關西起兵,周太祖賜楊忠姓為普六茹氏,因此,楊堅也叫普六茹堅。北周武帝即位後,楊堅出任隋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後來受詔回朝,正好母親呂氏大病三年,楊堅晝夜伏侍,不離左右,被認為是大孝子。當時,權臣字文護特別疑忌楊堅,屢屢要殺害他,因為大將軍侯伏壽等保護楊堅,才得以幸免,楊堅承襲父爵隋國公後,武帝又娉召楊堅的大女兒為皇太子妃,因而楊堅頗為周武帝禮遇。北周齊王宇文憲曾對武帝說:“普六茹堅相貌不一般,每次看見他,我都有一種自失的感覺。這個人早晚必成大器,還是早點除掉為好。”武帝說:“他不過是一個武將,缺少謀略,成不了氣候。”內史官王軌也曾對武帝說:“普六茹堅有反相。”武帝聽了很不高興,說:“果真他有天命保佑,我們又能怎麼樣呢?”楊堅知道這些後非常害怕,經常要為自己遮掩,一點都不自在。
周宣帝即位後,楊堅的聲望地位越加隆重。宣帝對他的猜疑也更厲害。大象二年,楊堅為揚州總管,正要起身赴任時,宣帝突然得病去逝。當時的周靜帝年紀幼小,不能親自處理政事,於是內史上大夫鄭譯、禦正大夫劉防等人謀劃召一個人輔政。因為楊堅身為皇後之父,又頗得眾人之心,於是鄭譯、劉防等人假作詔書,召楊堅入朝輔政,督都國家內外軍事。
當時,楊堅假意推讓,劉防對他說:“如果你想做這件事,就快點做。如果不想做,那我就自己做了。”禦侍大夫柳裘也對楊堅說:“時不可再,機不可失,現在的形勢已經很明顯,你應該抓住時機,早定大計。天命給你的東西你不取,反過來就要受到它的懲罰。要是你再猶豫不決,以後一定會後悔。”楊堅於是答應。
就在此時,禦中正大夫顏之儀與宦官謀劃,召大將軍宇文仲進宮輔政,宇文仲已經進到禦座前。楊堅聽說後,馬上領著鄭譯、劉防、皇甫績、柳裘、楊惠等人進到宮中。宇文仲和顏之儀等人見到楊堅,都驚慌失措,想要溜出去,楊堅趁勢將他們抓了起來。
周朝的王室成員大多在朝廷之外任職,楊堅怕他們在外生亂,就假稱趙王宇文招的女兒將要出嫁突厥,召諸王回朝。北周大象二年六月,趙王字文招、陳王字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迪等都應召回到長安。雍州牧畢王宇文賢以及趙王、陳王等五王因為天下人心都歸於楊堅,於是密謀作亂。楊堅知道後將字文賢斬首示眾,同時,沒有追究趙王等五王的罪過,還允許諸王可以帶劍上殿,以安其心。
在此期間,外亂不息,楊堅又及時地命令韋孝寬,出兵平定了相州總管尉遲迥的叛亂。命元義平定了廣陵人杜喬的變亂。命王誼平定了司馬消難之亂。命賀若誼平定了荊、郢郡蠻之亂,又命梁睿討平了王謙的叛亂。
到此為止。楊堅終於平定了內外之亂,使自己在朝廷內外的大權得以穩固。楊堅還大發惠政,法令清簡,親自帶頭提倡節儉,以安天下人之心。北周大定元年二月,楊堅代周稱帝,國號隋,改元開皇,終於登上了皇帝寶座。
楊堅奪取皇位,可謂費盡心機,用盡智謀。在短短的時間裏,他以過人的本領平定了內外之亂,安定了眾人之心。算得上是一代梟雄。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北宋建立後,趙匡胤就開始考慮統一中國的問題,可他麵臨的局麵卻十分錯綜複雜。
當時,在北宋的北麵,有契丹人建立的遼政權,還有盤踞在山西太原一帶的劉承鈞的北漢政權。南麵有盤踞在江陵一帶的高繼衝,盤踞湖南的周行逢,盤踞四川的孟昶的後蜀政權,盤踞兩廣的南漢政權,盤踞江淮的李景的南唐政權,盤踞江浙一帶吳越政權及盤踞福建漳州、泉州一帶的陳洪進等割據勢力。北漢離北宋的統治中心最近,又有強大的遼作其後盾,時常興兵南下,對北宋的威脅最大。南方的那幾個割據勢力雖然實力稍弱,但若其連兵抗宋或與北方的遼相勾結,則也不容易對付。遼此時是不理朝政,不願也無暇興兵南下。
麵對這樣的局麵,統一從何處著手,令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頗費心思。就如何統一中國的問題,趙匡胤曾同他的弟弟趙光義及一些文武大臣探討過,可都不能讓他拿定主意,於是趙匡胤決定去聽聽親信大臣,足智多謀的趙普的意見。
一個風雪之夜,在家中正欲休息的趙普,聽到外麵急促的叩門聲,趙普急忙跑出屋外,開門一看,是趙匡胤和侍衛停立在門外風雪中。趙普十分惶恐,連忙叩頭接駕,將趙匡胤請到屋中。趙普在堂屋的地上鋪上雙層褥子,端來燒得很旺的炭火。君臣席地而坐,在炭火上烤著肉,趙普的妻子為皇上敬酒,趙匡胤很隨和地稱趙普的妻子為嫂子。在這種君臣關係十分親密、融洽的氣氛中,趙匡胤和趙普開始了關於統一方略的討論。
趙普見趙匡胤深夜冒雪來訪,心中知道趙匡胤會有要事與他商量,於是便問:“夜深雪大風寒,陛下為何這時來臣家?”
“我睡不著,一榻之外,都是他人的地盤,所以來見你!”趙匡胤答道。
趙普明白了趙匡胤的來意,便說:“陛下認為您的天下太小了?南征北伐,擴大疆土,實現一統太平,現在正是時候,我想聽聽陛下是如何打算的。”
趙匡胤說:“我想先攻取太原。”
趙普聽後沉默了許久才說:“這和我想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