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忙問其故。
趙普說:“太原與西、北黨項、契丹接壤,如果攻克了太原,那麼黨項、契丹南下侵擾的邊患,便要由我們獨立去抵擋了。我想不如將滅北漢放到,平定南方諸國之後。北漢彈丸之地,怎能逃出我們的手掌呢!”
趙匡胤聽了趙普這番話,心中拿定了主意,於是他笑著說:“我也有這個意思,不過是想聽聽你的意見。”
就這樣,在這風雪之夜,趙匡胤在趙普的謀劃下,定下了有名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方略。從當時情況來看,這一策略是最妥當的。因為先各個擊破南方較弱的割據政權,無疑是比較容易的,而且還避免了與遼發生直接衝突,統一了富庶的南方又為滅北漢,乃至與遼直接對抗,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如果先出兵攻打遼卵翼之下的小國北漢,不僅會有南北兩麵作戰的可能,而且會激怒遼兵大舉南下,這樣,剛剛建立的趙宋王朝不僅實現統一很難,而且有很快滅亡的危險。
在這個風雪之夜以後,趙匡胤先平定了後周地方藩鎮勢力的反叛,然後抓住機會,出兵荊湘,開始了統一進程。很快,趙匡胤便於962年合並荊湘,又於964年滅掉後蜀。但此後,趙匡胤忽然放棄了“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於968年乘北漢的內亂攻打北漢,並且於次年禦駕親征,兵臨太原城下,可惜這兩次打北漢都因遼出兵幹預,而不得不從太原城下撤圍班師。此後,趙匡胤繼續執行“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重新發兵南征,於970年滅南漢,975年滅南唐,順利地實現了南方大部分地區的統一。事實證明,趙普在雪夜幫趙匡胤確定的“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是正確的。
總結:凡事總得有個先後順序,就像做衣服,一般程序是量體、裁剪、縫紉、整理。如果將順序打亂,衣服肯定做不成。隻有羽毛豐滿,才能高飛翱翔。
5、望子成龍不如自己成龍
龍生龍,鳳生鳳。自己是龍,孩子自然也是龍,靠誰都不如靠自己。什麼東西都是自己的好,別人有也不如自己有。
帝業也是一種事業。在封建社會,它是一些有作為的政治家一生所追求的事業。
東漢的開朝皇帝劉秀在經營事業中,是怎樣利用本集團中人才的智慧增強自己的實體的呢?
王莽新朝末年,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其中綠林軍建立了更始政權。劉秀當時作為更始政權的一員部將,率兵奪地潁川,打到父城城下。
此時,潁川父城人馮異,正擔任潁川郡守的屬官,與父城縣長苗萌共守父城。劉秀攻打不下父城,便在離父城不遠的小鄉中屯駐下來。後來馮異改裝外出巡行下屬各縣時,被劉秀部下抓住。當劉秀聽說馮異是個人才時,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召見他,勸他歸順。馮異說:“我馮異一人歸順將軍,不能使您由弱變強,況且,我還有老母在城中。我願意回去,用我所管轄各縣之力報效您的功德。”劉秀絲毫沒有懷疑,當時便答應了馮異的請求。
這次會見,劉秀的風度給馮異留下極好的印象。回去之後,他勸苗萌說:“如今天下大亂,各路豪強紛起,但他們大多為橫暴之人。無深謀遠略。隻有劉將軍與眾人不同,我看他言談舉止,絕非平庸之輩,我們可以歸順於他。”苗萌對馮異一向敬重,立即表示願意從命。
後來,劉秀率兵南還,更始政權先後派過十多將領攻打父城,都未改下。等到劉秀任司隸校尉途經父城時,馮異等立即開門迎接,成為劉秀的部下。馮異歸順劉秀後,為他的帝業經營出了不少好主意。
劉秀起兵河南,需要擴張自己的地盤和實力,多次想征略河北地區。而更始帝也多次想派劉秀去征伐河北,隻是由於下邊諸多將領害怕劉秀勢力擴大,群起反對,更始帝也就做罷。當時曹竟在更始政權內任左丞相,其子曹詡任尚書,父子在朝中權力很大。馮異便勸劉秀卑詞厚禮,交結曹竟父子。在曹詡的竭力主張下,劉秀終於被派出經營河北,獲得了擴展地盤和實力的好時機。
劉秀的哥哥劉績被更始帝殺死之後,劉秀當著更始帝的麵,不露絲毫悲戚之色。而回到家裏,不吃肉,不喝酒,哭濕了枕席。馮異看出了劉秀的心思,對他說:“如今天下被王莽搞得生靈塗炭,人心思複舊漢。而更始政權的諸將專橫暴虐,隻知虜掠,百姓對其大失所望,無所依戴。您專任一方,應反行其道,施行恩德。夏桀殷紂之亂,才顯示出湯王、武王之治,人們饑渴久了,什麼樣的食物都可用來充饑,所以這正是您施恩樹德的好機會。您應趕快派出官員,到所屬郡縣,處理冤情,安撫百姓”。劉秀認為他的話很對,便派人到所屬郡縣,查驗因徒,平冤理屈,撫慰孤寡,招納亡命。
經過苦心經營,劉秀終於在河北地區,造就了自己的地盤和勢力,河北高邑也成了劉秀的登基之處,成為劉秀帝業的一塊基石。
由布衣到帝王比權臣到帝王的經曆要複雜、曲折的多,用句通俗的話講叫“赤手空拳打天下。”
“赤手空拳”是就其起點而言,一種事業的成功,不可能靠赤手空拳和孤家寡人,它必須經過從無到有的過程。
我們看看朱元璋是怎樣成就自己的帝業呢?
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借群雄並起之勢,一舉攻取了元軍占領的浙東一帶,但羽翼漸豐的朱元璋深知:欲稱霸天下,沒有象張良、蕭何這樣的高人輔佐自己是不行的。於是他開始四處覓求良才。當時浙東有些名門望族,因為戰亂躲進深山,遲遲不肯出來。其中不乏有許多深懷韜略之士,有的還是一代名儒。最出名的是四個人:劉基、宋濂、章溢、葉琛。
劉基,字伯溫,中過進士,是四人中的佼佼者。一次,他邀了兩三個知己一同遊西湖,見西北方向有異雲突起,大家都以為此雲預示什麼喜慶,紛紛準備要賦詩祝賀。惟有劉基一人隻顧喝酒,全然不去理睬,還大言不慚地自誇了一句:“天子之氣,十年後應驗在金陵,我當去輔佐。”別人不以為然,隻有一位叫趙天澤的覺得他不同凡響,認為他是諸葛孔明式的人物。
朱元璋聽說後,急忙派人帶著重金和書信,前去聘請。沒想到,劉基等人卻以老或病為由不肯出山。朱元璋並不罷休,三番五次致上言辭肯切的書信,不厭其煩地派人去請。這四人經不住多次相顧,又看出朱元璋的確是個明主,便答應出山輔佐。
這年的三月,他們來到建康。朱元璋一聽大喜,特地蓋了一座禮賢館來安置他們,真是恩寵有加。他還選了吉日,在中書省設了禦座,欲行大禮。覲見時,惟獨劉伯溫不肯拜禮,擺出一幅不以為然的樣子。朱元璋向他討教安邦定國之計時,更是顧左右而言其他,大談“天命”一類的事,弄得朱元璋如附五裏霧中。
其實,劉伯溫對安天下之計,早就胸有成竹,一見麵時,便曾呈上論時事要策十八條。這麼做無非是賣個關子,看一看朱元璋的城府。他見時機成就,就和盤托出了自己的錦囊妙計:“明公占據金陵,大得地勢,但東南有張士誠,西北有陳有諒,是明公的心頭大患。我為明公設計,須掃除二寇,方可北定中原。”
朱元璋聽完不覺緊皺眉頭,說:“這兩人勢力不弱,如何才能剿滅他們呢?”
伯溫答道:“禦敵一定要分輕重緩急,用兵講究先後秩序。張士誠目光短淺,守住自己的地盤就知足了,不足為慮。陳有諒兵多將廣,又劫主以號令天下,無一日不覬覦我金陵,應先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他。陳氏一旦滅亡,張士誠勢孤力單,豈不不攻自滅?這兩股強勁的勢力被消滅後,攻占中原,一統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了。”
朱元璋聽後喜顏悅色,連聲說道:“先生真如諸葛孔明,有雄才大略,很是佩服,此後行軍打仗,全仗先生指導!”
這時,恰逢陳有諒攻陷太平,繼而又要揮兵東下,直逼應天,大有吞滅朱元璋之勢,氣焰十分囂張。大敵當前,朱元璋營中人心惶惶,一片紛亂嘈雜。眾將爭相獻計獻策。逐漸兩種意見占了上風:一種主張投降陳有諒,保全自己;另一種提出逃到鍾山一帶據守,將來再卷土重來。朱元璋掃了一眼在座的劉伯溫,隻見他雙目圓睜,卻一言不發,不覺心裏思忖:“先生究竟是何打算?”便示意他到內帳來商議。
伯溫一進帳中,不等朱元璋開口,就厲聲說道:“主張投降和逃跑的,都應立即斬首,以安軍心!”朱元璋不覺內心竊喜:英雄所見略同。進而又探問道:“先生有何禦兵之計呢?”伯溫不加思索地說:“驕兵必敗,陳賊犯了兵家大忌!可誘敵深入,埋下伏兵,打他個措手不及。如果打勝這一仗,可以上應天道,下得民心,從此天下歸順,霸業可成。”朱元璋依計行事,果然大破陳有諒,隨後又親率大軍攻打安慶,劉伯溫出奇兵襲江州,直搗陳有諒的老巢,逼迫陳有諒倉皇出逃。他出山後第一次用兵,就為朱元璋開創帝業奠定了基礎。
不久,劉伯溫的母親去世,他不得不暫辭朱元璋回鄉裏居喪。但每逢軍機大事,朱元璋或登門造訪,共商對策。或通過信使來傳遞帷幄之計,然後才取得了一連串輝煌的戰績。
至正二十三年,安豐危急,朱元璋準備親率大軍救援安豐,劉伯溫力勸他不要輕舉妄動,小心受到陳有諒等人的夾擊,但朱元璋執意不聽。果然在進軍安豐時,陳有諒乘機傾巢而出,圍住洪都,險些使其遭至滅頂之災。朱元璋追悔莫及說:“不聽先生的話,幾乎誤了大事!”隻好率部去救援洪都,正好與掉頭的陳有諒相遇,不得已在鄱陽湖展開了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