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發展才是硬道理(1 / 3)

一次,邊境上的軍隊打了勝仗,宋神宗兩次下詔予以賞賜,但隻有中央禁軍沒有地方鎮兵的。沈括接到詔令後,感到這樣不好,便將皇上的詔令收起來,然後以朝延的名義,給地方鎮兵頒發了幾萬裏的錢賞。宋神宗得知後,不但沒有怪罪,還大加嘉獎,並且又授予他一定的權利。

授權後的沈括,更是以身作責,忠心耿耿。對待部下既能做到軍紀嚴明,又關懷備至,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很快邊防的混亂局麵被平定下來。

皇上對沈括的授權,沈括對士兵有功必賞,自然土兵會為沈括賣力,沈括更是孝忠皇帝。自己的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自然主動性就發揮到了極限。

有一位夫人為了不讓孩子們踏壞她的草地,費盡了心思。她試過批評的辦法,也試過利誘的手段,但都無效果。後來,她想到了一種絕妙的辦法,她試著給孩子群中最壞的一個人授於一個頭銜,讓他獲得一種權威,叫他做她的“偵探”,讓他管理草坪,不準有人侵入她的草地,誰知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她的“偵探”在院生了一把火,把一根鐵條燒得紅熱,恫嚇要燙壞任何踐踏草地的孩子。

可見,在管理你的屬下時,授予他權力,才能把被動變為主動,這也是你人事管理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讓他人不斷麵臨挑戰,在人事管理中也不失為一種良策。上麵提到的沈活利用比賽的辦法,來提高士兵的射箭能力,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讓他們不斷麵臨挑戰,激起他們取勝的欲望,給他們提供一種表現自我,證明自身價值的機會。難道你還發愁你下達的任務完不成嗎?下麵這個例子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斯瓦伯手下有一位廠長,廠裏的人總是不能達到生產指標。

“怎麼回事?”斯瓦伯問道,“像你這樣能幹的人,為什麼不能使工人完成規定的生產指標呢?”

“我不知道。”這人回答說,“我曾哄誘他們,也曾強迫他們,或是起誓責罵,甚至以開除來恫嚇他們,但怎麼做也不生效,他們就是不願幹活。”

這一天,正巧太陽西落的時候,夜班工人來到廠裏。

“給我一支粉筆,”斯瓦伯說,然後他轉向最近的一個人“你們這班,今天做了幾個單元?”

“6個。”

斯瓦伯在地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6”字之後,一言未發地走開了。當夜班工人進來時,他們看見這個“6”字,就問是什麼意思。

“公司老總今天來這裏了。”白班的人說,“他問我們做了幾個單位,我告訴他6個,他就在地板上寫上了這個6字。”

次日早晨,斯瓦伯又從這廠中走過來,夜班己將“6”字除去,換上個大“7”字。下一天早晨白班的工人來上班的時候,他們看見一個大大的“7”字寫在地板上。夜班以為他們比白班好,是不是?好了,他們要給夜班點顏色。他們熱心地加緊工作,下班前,他們留下了一個神氣活現的大“10”字。情形逐漸好起來了。不久這個一度生產落後的廠,比公司裏別的工廠產出還多。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要做成事情的辦法,”斯瓦伯說,“是激起競爭。我的意思不是勾心鬥角的競爭,而是相互取勝的欲望。”

沈括與斯瓦伯在用人上,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來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在用人上都是抓住人本身所固有的東西,然後進行激發和引導。

中國自古就很重視人才的利用,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春秋時鄭國的子產在這方麵表現出了超人的智慧。他讓一個叫伯石的人,為國家辦一件事,在讓其辦事之前,先給了他一座城邑作領地。因為子產清楚地知道:人和人不一樣。像伯石這樣的人,指望他沒有個人欲望是困難的。滿足他的欲望就會使其因所辦之事成功。因而對國家有益。再說,城邑終歸是國家的,也不會被搬走。

秦末韓信率軍在河北井經口大破趙軍,並俘獲了廣武君李左車。韓信並未因李左車是敗軍之將而對他加以輕視。相反,他了解到在趙軍與自己作決戰前,李左車曾向趙王進獻過足以置自己死地之策,隻是趙王沒有采納,因此對李左車更加重用。這種不以成敗論人才的做法對今天仍具有啟發意義。

西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輔政。上官桀欲陷害霍光,便假冒燕王劉旦之名,派人給昭帝上疏,彈劾霍光離開都城校閱羽林郎用天子儀式,又說他擅調幕府校尉,圖謀不軌。不料昭帝認為此奏本係人假托燕王之名偽造的,霍光無罪。其理由是:將軍重權在握,如有異謀,何必需用校尉。這件事告訴我們,對所用之人的處理一定要謹慎。否則,將鑄成大錯。

在古代的用人之道中,像李淵的“使功不如使過”,在人性的把握上可謂是大智。對犯錯的人寬而容之,信而任之,使而用之,就可以使他以一種感激之情,十倍的努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功補過,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

總結:用人之道可謂博大精深,大智大慧。要想讓你的屬下為你賣命,就要了解他,分析他,滿足他。如何做到發自內心,事出自然?值得玩味。

7、原始積累者說:商機無處不在

三十年前,隨著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中國的市場經濟遍地開花。茫茫神州,處處人頭攢動,個個激情滿懷,人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羊圈”。30軍後的今天,我們又該如何縮短周期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

麵對中國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麵對已經完成原始積累的各種創業,作為今天創業的人們又該如何完成原始積累呢?

提到原始積累,不能不使我們想到馬克思所指出的“充滿汙穢和血”的資本。在那些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從15世紀末到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用了一個半世紀,西班牙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1630年發動有歐洲“價格革命”用了138年,法國從1599年亨利四世新政,到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用了兩個世紀。英國的原始積累依賴於血腥的“圈地運動”、對576座教堂寺院的沒收和海外侵略,西班牙靠的是瘋狂搶奪美洲的金銀。法國靠的是戰爭及海外掠奪。而中國的原始積累又是靠什麼完成的呢?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20多年的曆史,其中有喜有悲!

當全國人民喊起都要發財致富時,麵對有限的市場和財富,怎禁得起群起瓜分?那中國的老板又是如何完成這一原始積累的過程呢?

在當時,許多人都開始思索起這個問題,教授發不勝簪,官員衣帶漸寬,百姓如癡如醉,下海者亂撞蒙鍾。人人都想成為希臘神話中的伊阿榮,企圖尋找自己的金羊毛。神話中的那個伊阿榮找金羊毛是為了奪回王位,現實中的伊阿榮找金羊毛,就是為了紡織一個世代不滅的舊夢。這就是富遮和金錢,它激發的勇氣和熱情,絕不亞於王位的誘惑。當年伊阿榮為金羊毛,帶著50名英雄遠航了,一路敢用鼻孔噴火的銅牛耕地,毒龍的牙齒播種,萬難不辭,萬死不悔,今日的伊阿榮,是否也找到了“金羊毛”?讓我們看看下麵的數據就可以知道。

1988年中央召開人大會議時,全國點得出姓名的千萬富翁僅為十人。過兩年,人們發現數量升為幾百。北京的大碗茶賣出了一大批子公司和附屬業,遼寧一個賣豆腐的劉錫貴,不到十年就擁有400名雇員和1000多萬資產。廣東人認為千萬富翁也不稀奇,1992年6月據中央台宣稱,本地已有3.2萬台大哥大,32萬戶BB機.很清楚,在當時,大哥大隻有老板們才使用,如此廣泛地推廣,說不定已有億萬富翁。其實,億萬富翁也有,北京搞電子開發的中關村找得到,廣州搞服裝的黃花崗上找得到,深圳盤進口貨的羅湖區找得到……

英國原始積累起於圈地運動,大批大批土地圈起來養羊,養出了發達的毛紡業和財富。我的羊圈在哪裏?很多人都在叩問自己。

發財的過程永遠伴隨著認識社會的過程,這個人自以為認出了自己的羊圈,他立即匆忙上陣。

他是武漢揚子街一個個體戶,他的專業是盤中高檔服裝。他多次去過廣州,他發現廣州服裝的最大特點是擅長仿製。香港早上有一件新款新潮上市,廣州下午必有一批仿製品掛出。廣東仿香港,我何不仿廣州,省得跑來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