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南渡,南渡(4)(1 / 2)

石遵的老媽知道後,很不讚同:“做人要厚道。冉閔好歹對你有恩,你不讓他當繼承人就算了,如果再殺了他,恐怕天下人都會說你忘恩負義,到時候就沒人真心輔佐你了。”

這邊石遵還在猶豫呢,他的哥哥石鑒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冉閔,說:“你被石遵忽悠了,他現在不止不把皇位留給你,還想一刀了結了你的性命。”

冉閔怒極,說:“他不仁我不義,我既然能把他扶上台,就能把他攆下台。”石鑒在旁邊起哄,強烈表示,皇帝大家做,見者有份,下一個即位者的位子不如留給他。如果他當了皇帝,冉閔的好處一定大大的有。於是,兩人謀劃一番後,就把石遵轟下皇位,石鑒取而代之。

阿龍記事貼

石虎治貪

石虎生活荒淫,施政殘暴,唯一值得稱道的是懲治貪腐的力度頗大。石鑒鎮守關中,百姓怨聲載道。石虎聞知後,將其調離,換人鎮守長安,吏治好轉,貪官汙吏橫行霸道的局麵得到改變。石虎也不禁很有感觸,說道:“我聽說好的臣子像猛獸,走在大街上豺狼都要避開,現在我信了。”

冉閔很悲催,因為石鑒做了皇帝後,也開始不待見他了,天天絞盡腦汁,想要斬草除根。他很憤怒:“這倆還真是兄弟,都喜歡玩過河拆橋的把戲。胡人果然都不是好東西。哼,我要是再讓這些家夥猖狂下去的話,恐怕漢人就沒有活路了!”

於是,冉閔在隱忍多年後,終於小宇宙爆發。公元350年,一紙“殺胡令”麵世,短短幾天內就傳遍了大江南北。上麵曆數了胡族多年以來的罪過,說他們“狼子野心,以擄掠屠戮為樂,強搶漢地為榮”,在他們的欺壓下,“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如果再任由胡人繼續猖狂的話,中原危矣!大漢危矣!華夏危矣!冉閔在殺胡令中,號召所有的漢人團結起來,共同抵禦胡族的進攻,“以挽吾漢之既倒,扶華夏之將傾”。

胡族多年的欺壓和殺戮,早讓漢人對他們恨之入骨,而這紙“殺胡令”無疑成為導火索,直接點燃了老百姓心中的複仇火焰。冉閔號召眾人:“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積壓了半個世紀的苦痛終於有了發泄的渠道,大家都紛紛起來響應,表示願意追隨冉閔,誓要將胡人驅逐出境。

冉閔喊完口號後,便開始集結士兵,正式跟後趙決裂,和數十萬胡人兵馬展開生死較量。戰爭來得太快,後趙這邊還沒反應過來,冉閔的大軍就兵臨城下。漢軍們早就對胡人恨之入骨了,現在總算有了一決勝負的機會,大家都奮勇殺敵,迅速占領了一個又一個城池。而百姓們也跟著拿起武器,開始大肆屠殺胡人。漢人在經過了這麼多年的苦難後,終於明白,想要迅速戰勝野蠻,用文明去同化他們是浮雲,隻有在武力和野蠻上勝過他們才是保命的唯一辦法。

就在頒布“殺胡令”的這一年,臭名昭著的後趙政權終於被推翻,漢人多年以來的頹勢,終於出現了轉機。

【阿龍看熱鬧】

忍耐也有限度

冉閔的殺胡令在今天看來,或許太過血腥和殘暴。但身處當時的亂世中,漢族的生死存亡隻在一線之間,和平談判根本就是浮雲,為了活命,奮起反抗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有人或許會說,用野蠻去征服野蠻是曆史的倒退。但是請不要忘了,在曆史中,戰勝文明的往往就是野蠻。

不可否認,以暴製暴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不過也隻有先保護好自己,才有資格去談進步和發展,不是嗎?

8、 冉閔之死

公元350年,後趙的政權被推翻後,百姓們總算有了漢人當家做主的感覺。冉閔眼見民族複仇的火焰越燒越旺,心中很欣慰。有人就跟他說:“複仇好是好,可咱們把胡人的政權推翻了,是不是應該有個自己人建立的政權了?畢竟,幹啥事都不能少了皇帝不是?”

於是,冉閔毫無懸念地被大家推舉,當上了皇帝,改國號為魏,史稱冉魏。屬於漢人的政權總算建立了,百姓們都歡天喜地地慶祝,畢竟魏晉時期,能遇到一個跟百姓一條心的漢人精神領袖實在是不容易。

冉閔不負眾望,剛剛當上皇帝,就開始號召人民,有空的時候要多讀書,學習孔孟的著作,還經常賑濟災民。至於他自己也是投身戰場,帶領大軍四處征伐,誓要將殺胡令執行到底,為漢人的將來殺出一條血路。將士們見當領導的都這麼給力,也紛紛鬥誌昂揚地奮勇殺敵。

百姓們本就心懷著喪失親人的仇恨,現在更是不甘落後,同樣加入到戰鬥中來。據後來的史書上說,從冉閔登基建立冉魏開始,這個國家沒有一天不在打仗,無論是戰士還是普通百姓,人人都手持利器,跟胡人對抗,全民皆兵,不知疲倦。

曾經在華夏大地上蠻橫無比的胡人,在屠城無數、殺人如麻之後,終於迎來了他們罪有應得的時刻。他們當中無論男女老少,在這場民族的大爭鬥中,都嚐到了死亡帶來的真正恐懼。據說,很多胡人因為敵不過漢人的反擊,紛紛遠走塞外。一路上,這幫家夥依然不忘彼此爭鬥,等逃到塞外時,已經死傷大半,隻有少數人苟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