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南渡,南渡(4)(2 / 2)

石家的餘孽們可嚇壞了,暗自奇怪:“還以為這幫家夥好欺負呢。以前石虎老大在的時候,明明都是些任由宰殺的無知民眾。現在倒好,風水輪流轉,輪到咱們朝不保夕了。”石虎的五個兒子無處逃生,最後都被冉閔捉住,將其滅族。

冉閔和他的漢家軍在戰場上殺得痛快,仗也越打越順,很有點漢武帝時期漢家鐵騎的味道。不過,胡人們可看不下去了,尤其是鮮卑這邊。畢竟這些年下來,鮮卑人可沒在中原白待,人是殺了不少,就連“唇亡齒寒”這個道理也懂了。他們眼見後趙的政權瞬間倒塌,為求自保,便展開了和冉魏之間的爭鬥。

公元352年,冉閔的大軍在一次搶劫糧食的過程中,和鮮卑大軍發生了衝突。沒辦法,冉魏這邊從建國開始,人人都忙著打仗,實在沒啥時間種地。時間一長,將士和百姓們的口糧明顯供應不足。而這一次,鮮卑的大軍更是大舉來犯,漢軍們心有餘而力不足,隻能消極防守。時間一長,百姓們連吃的都沒有了,人吃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冉閔無奈之下,隻好給手下們作出指示:“無論如何,先保住百姓的性命才是要緊的。現在情況危急,就先把軍糧分給百姓吧,咱們當兵的有刀有劍,還怕搶不來糧食嗎?”

冉閔說得豪邁,將士們也齊聲應是。接著,他便親自帶領一萬兵馬去跟胡人搶糧食。然而,眾人沒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是十四萬鮮卑精兵。一萬對十四萬,冉閔表示很有壓力。沒辦法,他雖然精通用兵之道,但到底不是神;而冉魏的將士在長期的作戰中,士氣雖然不弱,但戰鬥力早就大不如前。反觀鮮卑那邊,士兵們生猛無比,在看見漢軍後,更是叫囂著要為族人報仇。

冉閔沉著應對,帶著將士們奮力突圍。鮮卑人多勢眾,冉魏軍抵擋一時還有可能,但在奮力突圍中,將士們終於支撐不住,紛紛倒下。冉閔殺紅了眼,三百多個鮮卑士兵死在他的刀下。眼看他就要突圍成功了,身下的坐騎卻因疲勞過度而死,他逃無可逃,當場被抓。

阿龍記事貼

一百勇士助冉魏

冉閔的第五道殺胡令是發給東晉的,希望東晉派兵北上“共討之”。東晉朝廷因為冉閔已稱帝,沒有回應,但在冉閔被擒殺,前燕大軍進攻魏都鄴城時,來了一百多東晉壯士,進入鄴城幫助魏大將軍蔣斡守城,最後壯烈犧牲。

冉閔兵敗被捉的消息很快傳開了,鮮卑人的老大慕容很得意。他在見到冉閔後,很不屑地嗤笑對方:“說穿了你以前也就是個給人打工的,有啥資格當老大?”

冉閔哈哈一笑,朗聲說:“天下大亂,連你們這些茹毛飲血的野蠻人都能搶地盤,我一個漢人英雄,怎麼當不得老大?!”

慕容氣得吹胡子瞪眼睛,當下就大聲叫嚷:“管你是不是老大,現在你落到我手裏,我就讓你生不如死!來人啊,把他拉出去狠狠打上三百鞭,斬首示眾!”

冉閔被斬於遏陘山。他死之後,遏陘山附近七裏的草木都全部枯亡,當地發生了蝗災。從5月到12月,那裏滴水未降。慕容嚇壞了,畢竟這事比竇娥冤還來得蹊蹺,懷疑自己此舉真的觸怒了老天爺。他急急忙忙地讓人前往當地祭祀,還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之後,天降大雪。

冉閔死了,冉魏也隨之滅亡,很多官員難忍悲痛,紛紛自殺殉國,追隨他們的皇帝而去。從建國到國破,冉魏僅僅存在了三年時間,但卻扭轉了當時漢族的危亡局麵,胡人競相出逃,再難成氣候了。

阿龍辭典羯人

羯人來自何方,今天的學者還在研究,有的認為是中亞石國人,有的認為是中亞康居人,有的認為是月氏人,等等。後趙滅亡,胡人奔逃,但羯人在曆史上影響並未消失,如北魏末期爾朱氏便是羯人的一支,侯景也屬羯胡。唐代安史之亂後,史、詩中“羯胡”的字樣又大量出現。

【阿龍看熱鬧】

沒有常勝將軍

再勇敢再足智多謀的人也有失敗的時候,所以,有人願意做失敗將軍,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才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冉閔的勇敢讓人敬佩,但缺乏足夠的謀略,最終命喪敵手,千載之下,讀之讓人掩卷深思。保盈持泰是老祖宗的教導,隻有多謀深思,才能走得更遠。

公元383年,統一北方的前秦大帝苻堅向混日子的東晉帝國發動泰山壓頂的一擊,這就是後來史家所稱的“淝水之戰”。可惜的是,厄運捉住了苻堅,東晉踩上了它曆史上最大的狗屎運——他們贏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也贏得了38年苟延殘喘的時光。而因為苻堅這次戰敗,前秦帝國瓦解,中國北方再度成為屍橫遍野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