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淝水之戰(1)(1 / 3)

1、 殷浩不出,奈天下蒼生何

古時候的很多領導找人才,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找隱士。越是隱居山野的讀書人,越能得到他們的青睞。這不,會稽王司馬昱在招攬人才的時候,就想到了隱士殷浩。

其實殷浩出道挺早的,老爸曾經做過大官,身為官二代的他,早早就混跡於上流社會,人們都誇他“弱冠有美名”。由此看來,他雖然年紀小,但知名度已經不容小覷了。

殷浩很喜歡研究玄學一類的東西,愛好清談。什麼是玄學?其實就是研究《老子》《莊子》《易經》等著作的學術,類似於現在的紅學家。不過玄學的理論即使說出來,恐怕普通人也搞不懂。可能也正因此,跟這門學問搭上點兒邊的讀書人就更為人所崇拜,殷浩也不例外。

起初,殷浩做過宰相庾亮的秘書。庾亮一死,他就跑去隱居了。這一隱,也把他的名聲搞得越來越響亮,很多領導都慕名而來,希望他出山效命。殷浩很堅定,即使多次收到朝廷的征召官文,依然固執地待在山裏,堅決不出來做官。

有人受不了他這副不問世事的模樣,就跑去勸說:“現在天下大亂,各國都在忙著搶地盤,你身為東晉的一份子,怎麼能天天沉迷在玄學裏,說話神神叨叨,不思進取呢?再說了,國家養你這麼多年,你好歹也要回報一下不是?”

殷浩不理會別人苦口婆心地勸說,隻管天天種花養魚,偶爾跟朋友們探討一下玄學。他這樣隱居的日子,一過就是十年。時間越久,人們對他越發推崇,甚至有人發出這樣的慨歎:“殷浩不出,奈天下蒼生何?”意思是說,殷浩如果不出來當官的話,天下的老百姓可怎麼辦啊?這句話一出,可說是把他推到了頂峰。正麵評價鋪天蓋地而來,有的人甚至把他比作當世諸葛亮,推崇備至。

會稽王司馬昱按捺不住了,決心要請他出山為國家效力,並對他寄予厚望,說:“你還沒出山,就有這麼高的人氣。如果真來朝廷任個一官半職的,肯定混得比桓溫好。”桓溫是誰?他可是當時東晉朝廷裏的風雲人物,本來在朝中就很有權勢了,再加上後來又打了幾場勝仗,聲威正盛。

阿龍記事貼

小大人司馬衍

成帝司馬衍自幼聰明伶俐,很有小大人的樣子。南頓王司馬宗被殺,屬下都瞞著他。等蘇峻之亂平定後,他問庾亮:“往日那個白頭發老公公哪兒去了?”庾亮說因為謀反已被誅殺。司馬衍很傷心,哭著說:“舅舅說誰是賊,就把誰殺了,要是有人說你是賊,讓我怎麼辦呢?”嚇得庾亮臉色頓時變了。

麵對桓溫的崛起,司馬昱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這才想到找外援,首選人就是殷浩。殷浩已經習慣了拒絕,一上來就說自己喜歡在墓地裏跟死人交流,跟大自然親密接觸,不想混跡官場。

司馬昱當然不同意,幾次三番地勸說:“你跟桓溫不是從小認識的好朋友嗎?你看你朋友現在混得有模有樣的,難道你就一點兒都不羨慕?人家現在可是軍政兩手抓,蜀地都被他收複了。這樣的功績,你身為男子漢,就不想自己也來開創一番嗎?”

司馬昱經過四個月的勸說,總算打動了殷浩的心。沒辦法,人都是經不住誇獎的。司馬昱天天在他耳邊念叨,說他比桓溫有本事,分分鍾就能把對方拿下。說了沒多久,殷浩就忍不住了,想要親自體驗一把眾星捧月的感覺。再說了,大家夥兒都把老百姓的命運交到了他手上,他如果不出來秀一場,對得起觀眾嗎?

於是,隱居十年之久的殷浩終於正式出山,在朝廷裏擔任武將,為司馬昱所用,開始跟昔日好友——桓溫抗衡。

阿龍辭典玄學,玄談

玄學就是用道家理論來解釋儒學,玄談就是士人之間以玄學為談論主題,談這之外的,他就會覺得你俗。如一次,謝安、支道林等人聚會,大家就以《莊子·漁父》立論,開始玄談。支道林先作了七百字發言,其他人都稱讚一番,接著各自發言幾百字。謝安最後總結,達萬字。玄學家們喜歡談天說地,不喜歡寫下來,所以留下著作的很少。

【阿龍看熱鬧】

以退為進

從古至今,中國的知識分子們都喜歡隱居,不過這其中有真假之分。但是,二者唯一相同的就是,他們隱居後的名聲反而比之前更響亮了。這一招以退為進,現在學得最好的,恐怕就要屬娛樂圈的明星藝人們了。很多人三天兩頭地嚷著要退出娛樂圈,可惜沒過兩三天,又重新複出,這其中的真假一目了然。

以退為進,這一招或許很老套。但是無數例證已經顯示,它是最快捷的博人眼球的招數之一。

2、 桓溫出兵

殷浩上台,心裏最不平衡的要屬桓溫了。他清楚,對方的出山,其目的就是要遏製自己的權勢。私底下,他可沒少唉聲歎氣,心說咱從雞窩裏飛出來,好容易當上了鳳凰男,怎麼還要三天兩頭遭人白眼呢?

回顧桓溫的人生路,的確會發現,他遠遠沒有殷浩一路走來的輕鬆愜意。桓溫的老爸桓彝雖然當過官,但比起東晉時期的王、謝這些大家族,說桓溫出生在雞窩裏可是一點兒都不誇張。桓彝一心為東晉效命,但最終卻被官員江播陷害致死。桓溫知道事情真相後,恨得咬牙切齒,當即立誓:“有生之年,一定要為老爸報仇,否則也沒有臉活在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