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很激動,寫字的時候手都在顫抖。想來也是,隻要寫封信,官位就能手到擒來,這麼便宜的好事,試問天下有幾人能碰到?誰知,他興奮過頭,字寫不好不說,連信應該怎麼寫都不知道了。他一會兒嫌自己的字太醜,一會兒嫌信的內容不夠真誠,一會兒又嫌用語太熱情,有失名士的風度。他寫了又撕,撕了又寫,一封信折騰了一天,卻還是沒寫好。
家裏人覺得很奇怪,這到底是在寫信還是在做學問,就是江郎才盡也不至於連信都不會寫吧。眾人前來看他的時候,隻見書房裏扔了一地的紙,而信也是寫好了剛裝上又抽出來重寫,剛寫好又撕了重來。大家在一旁看得著急了,催他:“老大你好了沒啊?郵局的人可沒耐心等你。”
殷浩一聽,更是手忙腳亂,慌慌張張地隨便抽了張白紙裝進信封,自我安慰:“一切盡在不言中啊!”接著,就命人把信送出去了。
桓溫在那邊也等得心急,天都黑了才收到信。他打開信封一看,發現裏邊隻有一張白紙,當場就怒了:“姓殷的也太給臉不要臉了,我好心想給他官做,他倒好,不做就不做吧,居然還給我一封空白信玩我!”
那邊自以為和桓溫心有靈犀的殷浩左等右等,都等不到政府的重新聘用,才明白過來,寄空白信就是一個大大的錯誤啊!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可吃,殷浩也無法穿越回過去,隻好繼續窩在家裏當宅男,沒多久就鬱鬱而死了。
阿龍辭典東晉前期的幾次北伐
祖逖北伐後,庾亮搞過一次北伐,也失敗了。到殷浩時,由於本身無能,在公元352年到353年連續發動兩次北伐都狼狽敗歸。後桓溫又三次北伐(分別在354年、356年、369年),第一次打到了長安,第二次收複了洛陽,第三次攻打前燕失敗。
【阿龍看熱鬧】
瞻前顧後是做不好事情的
殷浩離重新出道做官隻有一步之遙,但最後卻因為一封空白信,不僅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因此鬱鬱而終。這事說起來,還是要怪他做事不夠果斷,連寫封信也瞻前顧後,鬧出了這樣一個烏龍事件。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想得太多,失去了繼續往前走的勇氣。人生是一條單行道,我們都會碰到很多令人後悔的事。既然都會錯,倒不如簡單一些,勇敢一些,遵從自己的本心做事,也算是一種福氣。
4、 捉虱而談
殷浩北伐不成功,換成桓溫就大不一樣了。東晉的大軍在他的帶領下,一路高歌猛進,秦王苻健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屢敗屢退,一直退回了長安城。苻健怕了,說桓溫這家夥要是再打下去的話,別說我辛苦建立起來的基業沒了,就連我這條命都要保不住。
苻健領著幾千將士,戰戰兢兢地躲在長安城裏,日夜防守,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就等著桓溫來破城。誰知,離北伐勝利隻有一步之遙的桓溫卻在關中一帶駐紮下來,不打了。眾人很好奇,按說現在的戰機稍縱即逝,這位大將軍馬上就要成功了,怎麼就止步不前了呢?好奇的人不少,不過桓溫不解釋,沒人能知道他在想什麼。
這時候,當地一個叫王猛的人前來求見他。說起王猛,這可是日後一個響當當的大人物。有句話不是說“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嘛,一個王猛,一個謝安,都是非凡人物,同樣在魏晉時期造就了各自的輝煌。
王猛跟曆史上的大多數成功人物一樣,從小聰明好學,盡管家境不太好,吃了很多顛沛流離的苦,但依然胸懷壯誌,一心想改變當時紛亂的時局。他自小苦讀,長大以後博學多才,不拘小節。可惜的是,雖然身懷本領,但他一沒錢二沒關係,再加上那時還沒設科舉考試,所以政府壓根就沒想到有這個人才。
這一次,桓溫的大軍打到關中一帶。王猛心想,要等政府的征召估計下輩子都等不來了,良禽擇木而棲,我看桓溫這人很有前途,咱可不能錯過了。打定主意的王猛便穿著粗布衣服,跑來自薦。
說來也巧,當時的桓溫正想找人問問關中的情況,王猛就上門拜訪。桓溫二話不說,把對方請了進來。這兩人聚到一塊兒,很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他們談古論今,無話不說。聊到開心處,王猛更不拘束,嘴裏說著話,手也不得閑地開始捉起身上的虱子來。
桓溫在一邊見了,很無語,暗說:“這果然是讀書讀出境界來的人,在人前能毫不顧忌地抓虱子,也算得上是一大怪癖了。”想是這樣想,但對這些細枝末節他倒是不大介意,畢竟王猛有沒有真本事才是最重要的。
桓溫跟王猛說:“我這次出門打仗,曆經千辛萬苦才打到關中這個地方。看得出來,關中的老百姓都挺待見我的。隻是不知道為什麼,那些有名望的英雄豪傑到現在都還不來拜會我,我很是著急啊。”的確,東晉的大軍進入關中以後,漢族老百姓們都夾道歡迎,送吃的送穿的更是多不勝數。可讓桓溫納悶的是,自己這麼賣命地打了一路,為什麼到頭來,人氣指數還是沒能上升呢?
王猛搖頭晃腦地笑笑,說:“這哪裏是別人的原因啊,分明是大人您自己造成的。您帶著千軍萬馬,一路辛辛苦苦地打到這裏,眼看就能輕輕鬆鬆地把長安城拿下了,卻硬是停止攻勢。英雄豪傑們見到這樣的光景,怎麼還拿捏得準您的真心呢?因此才止步不前,不敢來投靠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