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淝水之戰(4)(1 / 3)

司馬昱臨死時,連發四道詔書,請桓溫入京輔政,桓溫不理睬。司馬昱隻好寫下遺詔,授權桓溫:如果太子不值得輔助,可以取而代之。王坦之看了詔書,當著司馬昱的麵將詔書撕成碎片,說:“天下是宣帝(司馬懿)、元帝(司馬睿)的天下,陛下怎能私自授予他人!”司馬昱隻好又把詔書改成:“太子要像劉禪對待諸葛亮一樣敬重桓溫。”

沿途的官員和百姓們看到桓溫大軍殺氣騰騰的模樣,都嚇得冷汗直流,暗地裏說:“皇帝剛死,姓桓的就帶著打手進城,難道是想奪位篡權?”眾人想得不錯,狗逼急了還要跳牆呢,更何況桓溫這種野心勃勃的權臣。他這一次就是準備帶兵進駐建康,進而取得皇權的。

朝廷的官員們嚇壞了,但是自認實力拚不過桓溫,隻能背地裏罵罵。不過,凡事總有例外,謝安就非常淡定。

謝安為了打消桓溫篡位的念頭,專門跑去找到對方,鎮定地說:“從古至今,有道義的將軍帶兵,隻會在邊境和戰場上行使兵權,您現在卻把士兵帶進京城,原因是什麼呢?”

桓溫沒曾想有人敢這樣質問他,當時就愣住了,好半天才尷尬地回答:“我不過是想著現在新皇帝剛上台,恐怕政權不穩,才帶了幾個人進京,以防不測。”隨後,他就讓將士們撤離了。

桓溫雖然有心當皇帝,但還是很重視輿論的。他在建康城轉了幾圈後,發現盡管自己的權力很大,但卻不招人待見,嫉恨畏懼他的人多不勝數。恢複理智的他明白,如果自己這時候還衝動行事,硬要搶個皇帝來當的話,恐怕最後不單單是遺臭萬年,還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最終,桓溫不僅放棄了篡權奪位的想法,還把手中的兵權漸漸移交到自己的弟弟——桓衝手中。沒多久,62歲的他便病死在家中,東晉王朝迎來了謝安掌權的時代。

阿龍辭典僑寄法

東晉朝廷為保護北方士族的利益,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揚州等地劃出地方,設立僑州、僑郡、僑縣來安置他們。這些僑寄地區不列入當地行政係統,使得東晉初行政係統很紊亂。

成帝時便采取土斷方式將僑寄地區劃入地方行政區劃,將北方士族編入戶籍。這個政策不斷遭到士族世家的反對,時斷時續的實行待續了很長時間,到劉裕時才被全麵執行。

【阿龍看熱鬧】

夢想和現實的差距

縱觀桓溫的一生,如果拋卻他想奪取皇權的野心外,其實也算得上是為東晉鞠躬盡瘁了。起初,他不過是夢想北伐能夠成功,讓自己流芳百世,當夢想被現實擊倒,他也隻得退而求其次,做起當皇帝的春秋大夢來。可惜的是,皇帝夢最終也沒能實現。不得不說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了。

然而,既然生而為人,就應該時刻懷揣夢想。可能它最終不會實現,但僅僅是體會一把追逐夢想的過程,你的人生就會因此精彩不少。

9、 淡定帝謝安

苻堅自從拿下前燕這塊地後,仗是越打越順,沒多久便基本統一了北方。接下來,他就瞄上了偏安南方的東晉。為了統一南北,他特地召來官員們,商量攻打東晉的事。

出乎意料的是,這個議題剛出來,就遭到了官員們的一致反對,就連王猛也加入反對陣營。苻堅很鬱悶:難道咱的手下也跟東晉那邊一樣,想混吃混喝了?他在朝中大聲呼籲:“你們不要忘了,咱們現在可是擁有百萬大軍的國家啊。他晉國在咱眼前,根本就不值一提。北方這麼多難纏的少數民族都被咱搞定了,難道大夥兒到頭來還怕幾個漢人嗎?”

官員們聽後,依然表示反對,有的還說:“您別看人家晉國偏安南方,可是當地人民生活好著呢,政府的人氣指數也高,我們要是打過去了,肯定會遭到全民排斥的。”早就打定主意要打東晉的苻堅可聽不進去,固執地認定官員們是因為貪生怕死才反對他的。

這時候,外來戶慕容垂和羌族首領姚萇卻出來力挺他,表示:“老大,打仗這種事您最在行了,別人的意見聽聽就行,關鍵還是要您自己拿主意。”總算聽到支持聲的苻堅頓時來了勁,立刻開始籌備攻打東晉事宜。

這邊東晉也聽說了要交戰的事情,上上下下的官員們恨不得抱在一起痛哭完後,就回家收拾行李逃命。隻有淡定帝謝安很鎮靜,當眾宣布:“這仗是一定要打的!”眾人見宰相都發話了,隻好重新振作精神,也開始著手準備戰爭事宜。

比前秦這邊好的是,雖然官員們對這場仗不太看好,但百姓們倒是積極配合,畢竟當官的能跑,尋常百姓可跑不了。隻有團結起來共抗外敵,才能有一線生機。反觀前秦,不僅官員們對於攻打東晉的事情不熱衷,百姓們更提不起興趣。自從苻堅上台以來,常常四處征戰,想過安定日子的百姓們哪裏經得住他折騰,現在聽說當老大的準備去打東晉,將士們都萌生了退意。

公元383年,懷揣著必勝的信心,苻堅領著他的近百萬大軍直奔東晉而來。他看著浩浩蕩蕩的軍隊,不無自豪地說:“我這次以百萬大軍出兵東晉,必勝無疑啊。別的不說,單單士兵們把鞭子投進河裏,河水都能夠斷流了,這樣的實力,誰能勝過我?”

而東晉這邊謝安則派出了弟弟謝石擔任統帥,侄子謝玄做前鋒,雙方在淝水正式展開決戰。當時,秦軍緊挨著淝水西岸,晉軍一時間不好過河。謝玄就跟苻堅的弟弟苻融說:“你們跑這麼遠來打仗,相信也想早點兒打完早點兒回家吧。這樣好了,你讓你的軍隊先後退一點兒,讓我們晉軍過了河,大家正式交個手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