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墨音樂》
這是一本不甚有名的書,是洛齊、洛秦兄弟倆合作而成的一本音樂知識通俗讀物,洛齊繪畫,洛秦撰文。初吸引我的,是它簡潔明快的裝幀。而全書讀畢,更為文字和繪畫的流利輕快而打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本是形容琵琶音的“間關鶯語花底滑”,來借喻這本書的文字和繪畫,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本書共有139個條目,用文字簡明的敘述,線條簡潔的水墨畫傳授了音樂知識,介紹了音樂家軼事,也傳達了作者對於音樂和人生的思考。音樂知識的宣傳是形象而幽默的。“A音”是什麼?作者說,它是國際規定的標準高音,而畫上則是一條蛇聞高音起舞,作者幽默地問道:難道土耳其的“音樂”眼鏡蛇也能聽出國際音高來?而在解釋“裝飾音”時,作者說道:你看這畫麵,沒有怎麼搖晃,那主幹上的附加東西就直往下掉,這就是裝飾音。文字和畫麵的有機配合,使難以向普通讀者詮釋的音樂概念一目了然。對“男高音”的闡釋,畫麵上是一根釘子刺破了喉嚨。作者不無詼諧地解釋說:據說,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羅蒂隻有在舞台上看到一枚釘子,他才能夠唱出“HighC”,可見,臆想釘子刺痛喉嚨的確能夠幫助唱出高音,所以那高音區是疼痛的。而在介紹聞名世界的俄羅斯民間樂器巴拉萊卡琴時,作者畫了一個鹿頸人麵的金字塔,既符合其形,又說明了它在俄羅斯樂器中的重要地位。在解釋“作曲家”時,作者用這樣的語言介紹著畫麵:作曲家的頭就是一部機器,腦袋中裝的都是音符,眼睛中看的都是譜號,嘴巴中吃的和鼻子中聞的都是五線譜,連頭發都因為感應成為了琴弦,讓人忍俊不禁。
在為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們畫像時,作者別具一格。在說到巴赫時,作者告訴我們,休以為我們聽過巴赫的音樂了,巴赫是德國圖林根16世紀之後延續了兩個多世紀的一個龐大的音樂世家。所以,巴赫的畫像上隻有頭部的輪廓,而沒有眉眼。如果說,這樣處理是因為巴赫之眾多,那麼,貝多芬的畫像上隻有波浪翻卷的長發,則是因為,無須其他特征我們就能認出這位天才音樂家。而亨德爾呢?海頓呢?瓦格納呢?維瓦爾迪呢?保羅·興德米特呢?他們也為什麼隻畫了頭發的線條,而臉部卻是一片空白。也許,可以借用作者對“音樂家”的理解。作者說:音樂家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樣條件的人才能稱為音樂家?這是一個不能解答的難題,因為客觀存在是不能規範和沒有統一標準的。哦,作者是把描畫肖像的筆留給我們讀者了,因為,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海頓。
那些大音樂家的佳話,也在這淡淡的水墨間散發開來。作曲家舒曼為了表達他對好友阿貝格伯爵夫人的敬意,專門選出了五個音,作為鋼琴作品的旋律主題。而洛齊,就用他的畫筆,以這五個字母為夫人設計了一個時尚之極的發型,構思之巧妙讓人驚歎。作者在一幅畫中,把指揮家的指揮棒出人意想地變成了一根鞭子。作者介紹說,著名指揮家馬澤爾對樂隊非常嚴厲,其小女怪他太凶。而當馬澤爾麵帶微笑地指揮時,樂隊卻不知所措,所以,在指揮家那裏,“鞭策”使人進步,“微笑”讓人茫然。作者還介紹說,達·芬奇除了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和畫家之外,還夢想成為偉大的音樂家,據說他在創作《蒙娜·麗莎》時,為了讓模特微笑,靈感式地播放了音樂。所以,在這本書裏,我們看到了一幅身體裏裝滿了樂器和音符的達·芬奇的肖像!
用畫筆畫出對音樂的理解,則要比畫樂器和肖像難得多。一座上空回繞著音樂的教堂,和一味突出教堂哥特式建築風格的畫麵自是不同的了。這種不同在哪裏?作者寫道:在我看來,那是凡人借助音樂來感受天堂的地方。音樂使教堂莊嚴,莊嚴使凡人崇拜,崇拜使靈魂升華,升華使信徒失憶,失憶使眾生進入了他們幻想中的世界——天堂。在介紹美國鄉村民謠音樂的畫麵上,一輛馬車上載著背井離鄉的人們,他們正吟唱著傷感的歌曲。這就形象化地展示了鄉村民謠的產生過程,也提示了鄉村音樂懷念家鄉、感慨流浪的主旋律,讓我們感受到它的鄉土氣息、農民形象和英國舊情。
現代社會在給音樂注入了許多新的元素之時,也夾雜了不和諧的音符,作者無可避免地要對此作出描摹和評判。與網絡聯通的圓號讓作者啼笑皆非。作者無奈地寫道:現代科學發展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你看!網絡化已經被運用到了圓號上了。大概是銅管樂器演奏起來太辛苦,不如讓它“網絡”一下,通上電、安上程序,多方便!夜深人靜,星月下,圓號向豎琴吹響了情歌,可豎琴優美而現實的回答——車子、房子和票子,刺痛了求愛者的心。作者是在為商品社會音樂無法超然於現實之上的命運而悲哀吧!而鋼琴也在這樣的社會中成了附庸風雅的點綴,成了現代藝術的陪葬品,畫麵上,那隻踏在琴鍵上的腳,踩碎的是藝術家們的心啊!談到著名的鋼琴曲《少女的祈禱》時,作者辛辣地問道:少女為什麼喜歡在鋼琴前祈禱?她們在祈禱什麼呢?為如今的少女想想,她們需要祈禱的事情的確不少:每天練琴、每周老師家上課、每季度彙報演出、每年鋼琴考級;學小提琴、跳舞、遊泳、繪畫、英語;每晚做作業至深夜、每兩周小考、每月中考、每學期大考;考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出國、考研。還更有需要祈禱的:少女的生理變化、服飾打扮、愛情夢想、花落何處的煩躁,為人婦後持家生育的恐慌,等等。畫麵上按著琴鍵心不在焉的少女,婚後忙碌持家的少婦,向社會發出自己的心聲:這一切的一切,叫我們怎能不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