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批判。精挑細選是我們的追求,www.jlgcyy.com隻挑選大家喜歡的,熱門的書為大家呈現,敬請持續關注,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中國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除在生活上加倍關心外,最關心的隻是孩子的智育。為使孩子學習好,能成龍成鳳,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孩子幹。至於孩子的人格品質、心理健康、獨立生活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等則很少考慮,有的甚至不考慮。
作為家長要全麵關注你的孩子,不要僅僅把眼睛盯在學習成績上,除了學習,還必須關注孩子的身體、思想、品德、習慣、心理健康等。
要保證未來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競爭力,最關鍵的問題是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這首先應從家庭教育做起。因為家庭教育是整個學校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它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取代的。
從中國獨生子女比例日增的特定國情來說,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係統工程中,必須大力改善家庭教育工作,使其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真正形成培養人才的“合力”。這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家教觀念。
在觀念上走出家庭小圈子,即從考慮子女將來如何出人頭地,轉變為要把子女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好公民。從幼小時的家庭教育開始,就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勞動意識、自立意識、吃苦精神和節儉意識、合作意識及關心他人的精神等等。而所有這些品質的形成,要求孩子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徹底改變那種嬌慣、保護、放任的教子方法。
txt小說上傳分享
家庭教育:孵化的內力(3)
《菜根譚》有一段教育子女的話:“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而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正警之。如春風之解凍、和氣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家庭教育對建設和諧社會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好的家庭教育有利於建設和諧的家庭,而和諧家庭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家庭是愛與人際交往的學校。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讓孩子懂得愛、懂得如何與別人相處。
家庭是社會化的縮影。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對孩子未來的成長發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合格的社會人才,而家庭教育是培養社會合格人才的一個重要基地。
txt電子書分享平台
學校教育:孵化的外力
1培育學生的創造思維力
思維力、智慧力,在18世紀時被人們稱為“理性”。當時法國的百科全書以能成為第一部“理性詞典”而自豪。人的靈魂在其本質上是趨於求知的。運用大腦的機能,掌握事物的真理,這是人的精神力最基本的素質。一個有文化修養的頭腦,卻缺乏思考的智慧,怎麼可以想象呢?
英國著名思想家卡萊爾說:“將思考的天資輸入不會思考、但輸入後就能思考的人,這是一個可能的設想,是一個政府應該發揮的首要功能。”他認為,在國家政府的諸多管理的普遍要求中,實行根本的、全民性學校教育是中心主題。這種觀點正確地說明了學校教育對人的智慧的孵化作用。
一個智者麵對廣闊的世界和複雜的生活,與隻受欲望支配的無知者相比,是多麼強大,又是多麼幸福。一個沒有知識、不會思考的人,永遠也享受不到心靈的真正滿足的快樂。隻有充滿智慧力的人,他才有堅定的精神信念和獲取人生幸福的強大力量。
學校教育對智慧的孵化作用,不但表現在給人提供豐富無窮的知識營養,鍛造人的記憶力,還表現在培育一個優秀的創造性思考的大腦。關於大腦進化的研究表明,大腦有兩套功能:一是“維持生存”功能;二是“創新”功能,包括學習、記憶和感性認識等活動,這些是人和動物都有的。但是,隻有經受學校教育孵化作用的人,才能具有強大的智慧力,通過思想意識去行動,去探索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去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參與到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曆程中去。
有意義的人生必定是在求知中度過,是在思考中度過。一個人不慣於思考,就沒有智慧力,人生就變得機械麻木,死氣沉沉,了無生氣。獨立創新的思考力和智慧力,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素質,是構成人的健全人格的最基本的條件。
2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
學校擔負的育人的職責,往往因經受不住市場化的衝擊,而使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育人的目標偏離了既定的教育要求,隻關注知識作為生存技能所能帶來的效益,而不關心知識如何轉化為智慧,從而過分重視知識所產生的實用價值,而忽視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意義。
學校教育不僅要立足於現實的環境之中,更要不囿於現實,站得高,看得遠。為人的全麵發展服務,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當學生的心靈被功利湮沒的時候,偏執與浮躁會與心靈形影相隨,思維也不可避免地處於低質量的狀態,既不能進行高質量的創新思考的學習活動,更不能實現對自我的精神超越。對功利性的追求,使得人生的意義遠離他們而去。
日本奧姆真理教成員的大多數人,原本是日本各大學的學習尖子。日本的大學僅僅以成績優劣論英雄的教育評價體係,使人文教育被忽視,忽視了對學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這些所謂的學習精英,由於精神的迷茫,卻淪為殺人狂、陰謀分子、恐怖分子等極具破壞性的社會異端力量,這不能不說是給學校教育提供了一個嚴重的警示。
學生對工具性的知識及技能的運用不僅需要人文精神來滋養,更需要人文精神來引導,規範其方向。正確的人生追求是以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標誌的,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學與技術的力量在以驚人的速度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質量。但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少負麵效應,用科技成果從事罪惡活動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如何使科技學術成果為人類服務,達到最大化理想效果,必須要靠人文精神來為科學導航。
生活教育:孵化的形成
1要培養健全完整的人格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是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麵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教育可以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對象,然後教育的對象才能偉大。”這一教育理論對現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教育一定要以生活教育為本,以生活為中心,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回歸學生的生活,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資源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據社會人生的需要,促進身心手腦的全麵發展。因為生活教育所要創造的是包括全部真善美的、生命精神完整的人。
生活教育是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從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發展天賦的才能,培養健全的品格;使其成為身心平衡、手腦並用、智德兼修的人才。其範圍包括: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道德生活教育、學習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勞動生活教育、職業生活教育。也可以說,生活教育是注重社會生活適應,注重實際生活的知能,注重手腦並用、行中求知,注重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
生活教育不應該是隨意的、片斷的、殘缺不全和支離破碎的,它遵循著嚴格的科學方法和規律。不完整的生活教育將會使教育作用變質,導致人的精神人格的缺陷,造成人的精神生活的解體和危機,把人變成手段,淪為為生活中某種低級片麵的利益服務的工具,變成沒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東西。
生活教育就是要讓人發現心智。心智是什麼呢?它是“精神”的代名詞,含義非常豐富。當它控製肉體時,被稱作靈魂。它是生命意義的依托,是生命整體的統帥;是人不斷深化的感覺、思維、認識的載體;是人的靈魂、意誌、情感、欲望、意識、潛意識等糾緾在一起的生命最深處的存在,是人的道德感、良心之所在,是愛之所在,是勇氣和信心之所在,是智慧、理解力、靈性之所在。
生活教育,還離不開道德與倫理教育的培養,因為這是人類的生命本質要求,也是人的核心價值所在,而人和其他生命的最大差別也正在這裏。所以談論生活教育的內涵,不能不以道德、倫理教育為重心,因為我們生活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的生活要以道德倫理為基礎,才能活得好,活得像一個人,才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2挫折教育是育才之基石
苦難和挫折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經曆苦難挫折可以讓人學會克服人生道路上麵臨的各種困難,從而培養堅強的意誌。拿破侖認為,意誌的力量比物質的力量強大十倍。
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培養出有才幹的孩子,卻沒有認識到應該及早讓孩子對挫折和失意逐漸有所了解。如果及早給予孩子這種鍛煉的機會,等他們長大了,就會自然地掌握應付逆境的一套本領。
挫折是一所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學校,在這所學校裏,你已成人,已會獨立思考,已會選擇。這一切,都決定你如何盡快從這所學校畢業,而不是待下去或重修這所學校的課程。
燒掉人心中軟弱的殘渣,使人格這塊生命的“金屬”因而變得純淨堅硬,經得起生活的磨礪。
意誌的錘煉需要兩把火——逆境和激勵。
花草樹木要戰勝風霜雨雪的摧殘才能成長;飛禽走獸要克服弱肉強食的爭鬥才能生存;瀑布之所以能形成奇觀,是因為它有絕處求生的勇氣;人類置身於天地之間,每天都要戰勝各種各樣的挑戰,才能生活得有意義。生命,總是在挫折和磨難中茁壯成長。
堅忍的意誌,是一切成就大事業人的特征。他們或許缺乏某種良好的素質,或許有種種缺陷,然而堅強的意誌則是成就大事業的人所不可缺少的涵養。
社會心理學家曾對400位世界名人的個人生活進行調查後發現:有3/4的世界名人在童年時都遭遇過生活的挫折和磨難,不是家境貧寒,就是遭受疾患或屢遭劫難。這些挫折和不幸,成就了人的誌氣,培養了人的意誌力。
導讀
先說“微”。微軟公司這個企業界的神話,它的名字“微中見大,軟中寓剛”。“微”,即小中之小,但又是大中之大,產品風行全球。“軟”,以柔克剛,成為業界老大。對於產品細微之處,每年都要投入幾十億美元來改進開發,確保優勢,不給競爭者以可乘之機。
再說“調”。老子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烹調小魚,隻能將調味品放得適中,文火烹煮,不急,不躁。這樣煮出的東西,色鮮味美。如火候不對,調味不對,下鍋後急於翻動,東一下,西一下,最後煮出的東西“一鍋糟”,色、香、味“全報銷”。
“微調”是物理學上的專用名詞,通常是指對精密儀器或電視的某種功能或效果做出輕微的調整。把它借用到領導方法上,是說明一種力求在整體和全局穩定或基本穩定的狀況下,在局部或某些環節上做一定幅度的調整或調節,以求得最佳效果的領導藝術。
文化微調力,是通過文化微調的力量,找到事物最佳的度,進而推動事物穩步地向前發展。強調微調力,是反對浮躁,杜絕急於求成。
多年的經驗使我感到:微調具有威力。故寫了一首《微調之歌》:
萬物崢嶸,行運無窮。
忽左忽右,不如中庸。
中和為上,適度為宗。
猛調不行,瞎調亂營。
空調無用,微調最靈。
電子書分享網站
用文化的視野去觀察文化微調力(1)
1“重微”莫“輕微”
人的學業進步同其他事物一樣,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由小到大的積累過程。
任何人都應“重微”,而不要“輕微”。
樂於從小事做起,積微成顯,方能學業有成。正如老子所雲:“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文學寫作是“讀書學”、“靈感學”、“組合學”、“創造學”之集成。
寫作能力,當然包括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綜合能力,但最終的問題仍然是語言文字的表現能力。
“四微堂”是我的書齋名。在生活中,喜微風,愛微笑,敬微言,讚微調,故名曰“四微堂”。在“四微堂”裏,寫出了《微風集》、《微笑》、《微言集》和《微調論》。這“四微”,平和溫馨。
《四微堂》集中收進了132篇序跋,其中有談詩歌、散文、小說的,有談戲劇、雜技、影視的,也有談書法、繪畫、攝影的。“磚、瓦、石、塊”都有含金量,何愁寫不好文章。
2溫和力勝於風暴力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試的故事,看誰能夠把一個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先猛施寒威,一上來就拚命刮,企圖一下子把行人的大衣掀掉。哪知風越吹,行人就把大衣裹得越緊。南風則不同,它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漸覺身暖,始而解衣敞懷,繼而脫下大衣。這寓言深刻地啟示人們,說服往往勝於壓服,溫和友善往往勝於疾言厲色。
杜甫的詩句:“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好一幅充滿天然情趣的歡樂圖。
泰戈爾說:“神的巨大威權是在柔和的微風裏,而不在狂風暴雨之中。”
狂風越造孽,人們越喜愛微風。
曆史是人類最好的教師。從我們走過的曆程來看,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時,凡采用疾風暴雨式的方法,得到的往往是一枚苦果;凡采用細雨和風式的方法,人們如沐春風,心情舒暢。
要使微微惠風長存於我們生活之中,就要克服“風暴式”的思維方式:胸中無定盤星,聽風就是雨,人雲亦雲,東搖西擺,霹靂閃電,飄忽不定。
狂風暴雨是吊民伐罪,微風細雨是為政親民。
3“度”是穩定恒因
絕不能再演那種“出頭的椽子先爛”的悲劇。
“微調”藝術,是相對於“猛調”、“空調”而言的。實踐證明,空調不行,猛調不成,胡調亂營,微調最靈。如何搞好微調呢?掌握適度,積微求著,這是運用微調藝術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對立統一。
“度”,就是保持事物穩定性的數量界限。搞好微調,就是在一切實踐活動中都要善於掌握適度的原則。所謂“適度”,就是對工作要做定量分析,注意掌握“分寸”,掌握“火候”,嚴防“過”與“不及”,努力找出“最佳度”,防止在工作中不顧客觀條件,心血來潮,忽東忽西,左右搖擺。
對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要在“導”字上下功夫,在“微調”上想辦法,在“完善”上做文章。
文化微調力,這文化就是對應於“武化”而來的。狂風與微風比,每百日約有一日狂風,比值為100∶1。因此說,微風有陰柔性、自然性、漫長性。
足見微風威風。
4要微風而不要淒風
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風:狂奔怒吼的暴風,如刀似剪的淒風,邪氣逼人的陰風和翻江攪海的龍卷風;也還有催紅呼綠的春風,沁人肺腑的清風,提神送爽的秋風以及溫情脈脈、拂而不覺的微風。
對於不同的風,人們懷有不同的感情。
對狂風、颶風、旋風、陰風、淒風,人們是嫌惡的。這些風,“起於青萍之末”,逐漸發展,進而“蹶石伐木,梢殺林莽”,摧得百花凋謝,攪得世間不得安寧。然而,人們對風災並非“逆來順受”。“風攪長空浪攪風,魚龍混雜一川中”,表達了人們對狂風惡浪攪得周天混沌的一種精神上的抗爭。
bao.最好的txt下載網
用文化的視野去觀察文化微調力(2)
人們常把那種忽左忽右、忽冷忽熱、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忽放忽收、忽進忽退、忽行忽止的做法亦稱之為“刮風”。這種“風”,已成為觸動人們神經,引起人們情緒波動的一種可怕的力量。
朱自清把春風喻為“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英國作家毛姆把夏夜從窗口徐徐吹進的微風,喻為“如同一個吻”;屠格涅夫讚美:“爽快、清涼的微風吹拂著大地,而且恰到好處地呼嘯著、舞動著,把一切都吹動了,卻又什麼都沒有擾亂。”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在風雨征程中,要善於做一個能夠辨別風向和風級的開拓者。
5微調的要義是漸進
防治小過,不要纖塵成惡。要漸入佳境,必須防微杜漸。在日常生活中,當小過剛剛露頭時,就要注意克服。正如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所講:“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隻有及時克服小過,才能不鑄成大錯。
列寧指出:“隻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
漸變——演變——改變,不知不覺中成長發展。
微調不是無目的地亂調,也不是根據哪個人的主觀好惡去調。運用微調藝術,把文藝事業活躍起來,繁榮起來。同時開一代文藝評論新風、建立一支馬克思主義評論隊伍,以澆花為主,疏導為主,獎勵為主。育尖子人才,出拳頭作品。
微調,客觀不是強令於主觀,而是客觀“因勢利導”“因地製宜”於主觀。
微調藝術,有益於把握方向和追蹤目標.
bao.
文化微調力能使自己心態平衡(1)
1微調是狂熱中的冷靜
《三國演義》開篇講天時、地利、人和。
微調與天時攜手,順應變化;
微調與地利攜手,博采眾長;
微調與人和攜手,共振共鳴。
微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掌握適度,積微求著,這是運用微調藝術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
搞好微調,就是在一切實踐活動中都要善於掌握適度的原則。所謂“適度”,就是對工作要做定量分析,注意掌握“分寸”,掌握“火候”,嚴防“過”與“不及”,找好“最佳度”,防止在工作中不顧客觀條件,心血來潮,忽東忽西,左右搖擺。
微調是狂熱中的冷靜。
微調之“微”,指的是動作和聲勢,而不是指效果。
效果是四兩撥千斤。
微調,是老子“無為之治”的思想,儒家“中庸之道”思想與當代“發揚兩個積極性”思想,取其精華,相通、相融的結晶。
微調得人心,微調力會變汙濁混沌為清澈純淨,會變萬馬齊喑為萬馬奔騰,會變藏龍臥虎為龍騰虎躍。
2用微調調控自己情緒
一個人最能做主的就是用文化微調力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自我平衡,是永葆心靈春天的一劑妙方。消極的情緒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古代醫書《黃帝內經》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長時間的消極情緒會導致多種疾病。
所謂“自我平衡”,是指通過自我修養來取得心理上的相對穩定,亦即自覺地對喜、怒、哀、樂、愁、憂、憤等情緒用主動控製的態度進行調節疏導,以保持自己平穩和順、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古今中外許多身心健康、事業有成的人,都善於自我平衡。辛棄疾一心收複中原,但壯誌難酬,心中不免時時湧上愁苦之情。罷,罷,不去想它,也不去說它,換個話題談天氣——“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辛棄疾文學修養和思想境界的具體體現。
複雜的社會生活,使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麵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碰到這樣或那樣不如意的事情,突遭這樣或那樣的打擊。此時,如能自覺地運用文化微調力來調整自己的心態,便能使自己走出消極情緒和心理活動所籠罩著的黑暗幽穀,奔向春光明媚、鸞鳳和鳴的美好境界,從而活得瀟灑、超脫、充實、愉悅。
在人生之路上,君子則能保持平衡,永不動搖。
3大腦常在休閑中微調
休閑是對疲勞的微調。人在緊張和疲勞的時候,微調力最易顯神靈。
一尊希臘雕塑,叫《休息的赫美斯神》,也可以譯為《赫美斯神在休息》。赫美斯神是希臘神話中專門為天神送信的使者,雕塑選擇了他在休息的一瞬間。
天神需要休息。短暫的休息可以給他帶來一種能量的補充,短暫的休息過程中,會給右腦帶來一種思考。
沒有任何休息的縫隙,沒有任何思考的縫隙,我們的智慧將被窒息,我們的才能將被耗盡。
散步是腦力勞動者一種有效的休息方式。
魯迅常常躺在藤椅上抽煙,卻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打腹稿”的第一人。
《科學研究的藝術》的作者貝弗裏奇說,科學家如果連續工作太長時間,會喪失頭腦的清新和獨創性,就會變得遲鈍。
法國數學家龐加萊,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緊張的數學研究以後,就去鄉間旅行,或到海邊散步。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盧梭說:“散步能促進我的思想。”德國著名詩人歌德說:“我最寶貴的思維及其最好的表達方式,都是在我散步中出現的。”法國大數學家潘爾卡在海濱散步時,突然想通了在當時十分難解的一道題目。俄國作家果戈理把走路作為他治療一切疾病的最好醫藥,他在一封信中透露:“內容常常是在道路上展開,來到我的腦裏,全部的題材,我幾乎是在道路上完成。”瓦特改良蒸汽機的一個重要想法,也是在綠草如茵的路上散步時想到的。
bao.想看書來
文化微調力能使自己心態平衡(2)
文化微調力,使人有文化、有知識、有才情、有智慧、有技能。
4幽默乃是氣氛的微調
幽默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是一種文化微調的諧趣形式。
幽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潤滑劑,有了它便能冰釋誤會,稀釋責任,和緩氣氛,減輕焦躁,緩衝緊張。
被喻為“幸運之星”的美國總統裏根上台後,打算選擇國會議員戴維·A.斯托克曼擔任聯邦政府的管理與預算局局長。但是斯托克曼多次在公開辯論中抨擊裏根的經濟政策。裏根怎樣才能打破僵局呢?他給斯托克曼打了個電話:“戴維,自從你在那幾次辯論中抨擊我以後,我一直在設法找你算賬,現在這個辦法找到了,我要派你去管理與預算局工作。”一個幽默的電話,不但打破了僵局,而且起到了化幹戈為玉帛的功效。
“疏者”是指反對自己或有不同意見者。“疏者”往往是使自己避免犯錯和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客觀、公正對地待“疏者”,應有將“疏者”當做治療自己各種弱點、缺點的良藥的氣魄。
好口才再加上良好的禮儀、禮節,往往可以讓對方為之折服,而贏來巨大成功。
幽默是說說笑笑之中的一種文化力。它能調節緊張空氣,可以緩和生活矛盾,它可以給人帶來微風,帶來微笑,帶來一種文化和諧力。
文化微調力能改善人際關係(1)
1微笑是感情上的微調
微笑,可以使人際關係融洽。它可以傳遞友誼,縮短距離,創造愉快和諧的氛圍。我在一首詩裏歌頌了微笑的微調功效:
它像三月的春風,
能將臉上的陰雲掃掉;
它像明媚的陽光,
能將心頭的冰雪融消;
它像神秘的靈丹,
能把人變得年輕而美貌;
它像人間的彩虹,
能架起友誼親善的金橋。
可見,微笑具有一種超常的微調力。
希爾頓旅館以微笑聞名全球,服務員臉上的微笑成了旅客臉上的陽光,這微笑成了希爾頓旅館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1919年至今,希爾頓旅館從一家擴展到五大洲的許多城市,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旅館之一。其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依賴於服務人員“微笑的影響力”。
微笑,是一種美好的思想感情,是一種高超的處世藝術,也是一個人有教養的表現。
微笑的微調力,像春雨一樣,會滋潤出一片生機:
世上多一分微笑,人間少一分爭吵;
臉上多一分微笑,心頭少一分煩惱;
家庭多一分微笑,生活多一分美妙;
夫妻多一分微笑,恩愛多一分情調;
服務多一分微笑,財源多一條渠道;
微笑,無窮的給予;微笑,處世的法寶。
2穩調是失度時的微調
微調藝術,是相對於猛調突變而言的,是說在積極調整的過程中要注意一個“穩”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微調藝術也可稱之為穩調藝術。
文學、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曲藝等文化部門都要努力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激勵人們獻身於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
要以構建和諧社會作為微調的出發點和歸宿,不能走偏方向。
運用微調的方法去促進量的變化,也正是改革質的飛躍所必經的步驟。相反,如果急於求成,一味猛調、快調,就會左右搖擺,發生振蕩,其結果是欲速而不達,乃至會犯拔苗助長的錯誤。
指導文藝工作,空調不行,猛調亂營,隻有微調才靈。
堅持正麵引導、“澆花為主”,是運用微調藝術指導文藝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
“澆花為主”,即表揚為主。
澆花的目的是為培育“佳花”。但要允許出雜花。如果連草都不讓長,那還能長出好花麼!
為了“澆花”,我提議設立了“文藝振興獎”、“群星獎”、“新苗獎”、“梅蘭芳金獎”、“金質勳章”等獎項,對有貢獻的同誌,不僅授獎,還要記功。堅持“有三分好就鼓掌”。
對文藝工作年年講成績,年年看不足,年年提要求,年年有進步。這就是適時適度,積微求著。
3用科學思維指導微調
當事物不成功之時,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思考後進行適度微調,這亦是獲得成功的一個法寶。
有個“烏龜拜壽”的典故,說海龍王規定體重40公斤才能參加生日宴會,喪氣而歸的烏龜巧遇海鰻,靈機一動,讓海鰻充當領帶,繞在自己的脖子上,兩個體重都不達標的被排斥者,腦筋一動,困難就克服了,順利地參加了海龍王的生日宴會。
《易經》的道理告訴人們,窮途末路之時,要懂得變化,變化可以通達,通達之後便可以保持永久。
變通思維,從思維方向上分有順向發散、反向發散和迂回發散三種;從思維信息來源和範疇上分,有借勢和造勢之別。
火車的發明者史蒂文森,當初發明的火車是以齒輪在齒軌上行駛,火車的速度較慢。盡管不斷地改進火車頭,但仍無法提高速度。他想去掉齒的齧合,又擔心火車脫軌。盡管如此,他還是做了試驗。其結果卻出乎意料,去掉齒的光滑的車輪行駛在光滑的鐵軌上不但不脫軌,反而還十分平穩,還比原來的速度提高了5倍。
文化微調力能改善人際關係(2)
發散思維能使科學家不斷產生新的假說,進行大膽的推斷,進而抓住問題,不懈努力,深入研究,不斷地進行微調,就能取得科研上的新突破。
4“吝嗇”積微而大成
微調力注重的是微力,甚至是微乎其微的力。許多成功,正是借助於文化微調力的微小力量來發大財、致大富、集大成、獲大勝。
細小處有神奇。
抓住微妙,把握大端!
小的成功也是成功,不是沒有成功。
吝嗇,字麵上看是個貶義詞。從積極的、經營管理角度去把握內涵,現代“吝嗇”不該被鄙視,而是與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一樣,應予以提倡。
洛克菲勒把提煉1加侖原油的成本,計算到1分錢的1‰。1879年,他寫信給一個煉油廠的經理質問:“為什麼你們提煉1加侖原油要花1分8厘2毫,而東部的一個煉油廠幹同樣的工作隻要9厘1毫?”連價值極微小的油桶塞子他也不放過。他曾寫過這樣的信:“上個月你廠報告手頭有1119個塞子,本月初送給你廠1萬個,本月你廠用去9527個,你廠報告現存1012個,其他580個下落如何?”洞察入微,刨根究底,不容你打半個馬虎眼,好一個精明認真的洛克菲勒。
大與小可以轉換。大成功或小成功,一樣不鄙棄。
大與小隻是一種比較,在整個大盤中,都一樣重要。
書包網txt小說上傳分享
文化微調力能使社會和諧穩定(1)
1微調才能夠減少折騰
文化之所以具有微調力,就是它溫文爾雅,微乎其微地進行調整。
過去在“左”的思想影響下,工作中常出現大轟大嗡、大起大落的毛病。這是人們常說的“刮風”。當一股“風”出現以後,就以“風”治“風”,來回“刮風”。群眾諷刺說這是“抽風”。這種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給人民的事業和黨的威信帶來了莫大的損失。
從哲學的角度來講,任何事物都不能簡單地說成是“非此即彼”,世界上沒有這樣絕對的事物。恩格斯有兩段話說得好,他說:“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他還說:“辯證法不僅承認非彼即此,也承認亦彼亦此。”
凡事都有一個限製,這個限製超過一點都要走向反麵。過去之所以折騰,就是沒掌握好尺度。今天要保持和諧的氣氛、良好的環境,就要掌握好這個尺度。
“過”與“不及”都會發生誤差。隻有不偏不倚,才能保持適度,才能維係事物的平衡。
糾正偏差或錯誤,必須把握分寸,適度而止;矯枉過正將事與願違,陷入另一種偏差或錯誤之中。
適度為美,過度失春。適度為福,過度為災。適度為寶,過度為草。
“不爭論”是微調,微調是大政方針下的大政指針。
2不要當“秧歌隊”隊長
所謂“兩端跳躍式”,就是由這頭跳到那頭。這種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我們吃了許多苦頭,因為它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要有“兩分法”,掌握“兩點論”,還要會“兩手抓”,如果沒有這種哲學思想,就容易忽左忽右。有了“兩分法”,掌握“兩點論”,這樣才不至於忽冷忽熱、忽東忽西、忽放忽收、忽行忽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一個領導者,不能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否則不就成了“秧歌隊”隊長,龍頭一擺,龍尾就跟著甩,成天領導隊伍在那兒扭秧歌。誰願意跟著這樣的領導走呢?
實踐告訴我們:左了不得了,右了了不得。“不得了”和“了不得”都會給事業帶來損失。
允執其中,需要做到“五忌”:一忌言行過頭,二忌失度不足,三忌待人偏私,四忌折中調和,五忌允執無權。
中,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亦即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它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循守適度而不走極端的行為準則,永遠堅持走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這是一條成功之路。
反對“過”,但不能與開拓進取精神相悖,而應該在不超速的條件下,在大道上開足馬力,朝著既定的目標穩健前進。
3不做“愚人食鹽”的傻事
印度《百喻經》中有一則“愚人食鹽”的寓言。說的是一個愚人在別人家吃飯嫌菜淡,主人加了點鹽後,他覺得很可口,於是自己又往菜裏倒了半瓶鹽,結果苦不堪言。故事啟示人們:糾正偏差或錯誤必須把握分寸,適度而止,而不能矯枉過正。
“過度”是事物數量或質量變化超出了應有的範圍和界限,“失春”意為失去生機。“過度失春”一語,指的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超過了一定的“度”,即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或程度,事物就會走向其反麵,失去了生機,走向衰落和死亡。
隻要一過度,如“過火”、“過頭”、“過分”、“過激”、“過多”、“過快”、“過慢”、“過嚴”、“過寬”等等,就會出偏差。
縱觀古往今來,人間萬象,“度”作為一種客觀標準,真如一把無形的大尺,隨時隨處衡量著人們的言行。
節儉本是好品德,但過分節儉則成了吝嗇。
蜂毒、蠍毒、蛇毒、河豚毒乃至砒霜、杜冷丁,適度服用能夠治病,過度服用則發生危險,甚至喪命。
“失度”與“過度”表現形式不一樣,但“兩極相通”,都會帶來苦果。
偏離了適度的標尺,人間生機盎然的萬千景象將減褪色彩;偏離了適度的標尺,個人將難以進步發展,難以有所成就。因此,要使人間春常在,要使自身更美好,適度的標尺應該時時在心中。
txt電子書分享平台
文化微調力能使社會和諧穩定(2)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這進一步奠定了國家大政方針不倚不偏的堅實基礎。
4微調在“導”字上做文章
微調,要疏導、開導、引導,而不要打倒。出了點問題慢慢地調整,實行微調。微調是繁榮各項事業的重要手段,這樣就能使我們的事業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對出現的問題、對創新的失誤者不要糾纏不放。如果不是這樣,誰能去創新?誰還去改革?絕不能重演“改革者沒有好下場”的曆史悲劇。
微調法是針對“刮風”而言,針對“折騰”而講,針對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冷忽熱、兩端跟蹤式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提出的。提倡微調法有什麼好處呢?它有利於政策的穩定性,有利於“雙百”方針的連續性,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有利於發揮專家、學者及廣大群眾的創造性。隻要不來回刮風,不今兒整這個,明兒整那個,我國的事業就能夠長期、穩定、持續、協調地發展。
微調,具體到某事,某項工作或某個問題,調整的幅度會不同。微調是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在微調中前進,就是在微調中不斷揚棄,推陳出新;在微調中不斷克服前進中的不足;在微調中逐步完善政策,使我們的改革、我們的事業逐步地、積極地闊步向前發展。
學會微調,漸進而行。善於微調,才致平衡。
bao.最好的txt下載網
導讀
在文化的海洋中,不僅有文化敏感力,且有文化鈍感力。
隻有具備了鈍感力,敏感力才能使人具有超人的才能與智慧,敏銳和敏感才能成為真正的才能。
“鈍感力”一詞,源自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鈍感力》。
作為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進、張揚、剛硬而言,鈍感力更易在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更易求得自身的心態平衡及與他人的和諧相處。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千差萬別在鈍感力。鈍感力,正是人們向嶄新的領域挑戰時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動力。
鈍感力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力量。
以人生智慧而言,鈍感比過分敏感要強得多。
鈍感力,顛覆了敏感比鈍感優秀這一常說。
將鈍感力當做“核”力,可以裂變出不少硬道理,改變許多原有觀念。
諸如:“拙愚亦是大智大慧”、“慢亦是神聖的節奏”、“退是鈍之盾”……鈍感力為“以柔克剛”、“韜光養晦”、“後發製人”、“養精蓄銳”、“大器晚成”的老詞語增加了新的風采與精深內涵。
鈍感力不是愚鈍,更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吹盡黃沙始到金”,“是退後一步天地寬”的緩衝力,是後發製人的爆發力。
鈍感力與清代畫家鄭板橋倡導的“難得糊塗”有相通之處。
凡懷有宏圖大誌者,凡想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均應掌握鈍感力這一思想工具,做一個“大智若愚”的開拓者。
鈍感力表現之一:深度思考(1)
1“鈍感力”就是遲鈍的力量
“鈍感力”一詞在日本非常流行,它源自日本現代情愛文學大師渡邊淳一2007年2月在日本出版的講述處世之道的散文集《鈍感力》。
既是醫生又是作家的渡邊淳一告誡現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鈍感雖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麵印象,卻能讓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煩惱,不會氣餒,恰似一種不讓自己受傷的力量。
“所謂鈍感,不是遲鈍,而是對周圍的一切排除幹擾、勇往直前的態度。擁有遲鈍而堅強的生活態度,就不會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產生情緒波動。”
鈍感力聽上去會給人非常負麵的感覺,但可以將它解釋成“有意義的感覺遲鈍”。
這股遲鈍的頑強意誌,就是得以生存在現代的力量。
渡邊淳一以自己的創作經曆來了個“現身說法”:“當初還是文學新人的時候,經常遭編輯退稿,並受到嚴厲的批評。我對這些就很遲鈍,隻覺得對方不采用我的稿件是因為他沒有欣賞能力。如果當時因過於敏感而消沉下去,也就不會再寫小說了。”
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內心深處一定隱藏著一種絕妙的鈍感力。
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得主利根川博士的原話“我帶有某種遲鈍,隻能依稀看到對大家來說顯而易見的東西”,以此來佐證“遲鈍”恰恰能夠擺脫世間常識的羈絆,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發現”。
為人需鈍感力,處世也需要鈍感力,政治亦需要鈍感力。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針對輿論指責安倍內閣欠缺領導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忠告。他說:“對於近在眼前的事情必須遲鈍一點,鈍感力非常重要,不要總把支持率的起伏掛在心上。”
就在他說這番話的第二天,東京各大書店裏上櫃不久的《鈍感力》被搶購一空,用“洛陽紙貴”來形容這一盛況亦不為過。
《鈍感力》一書的銷量已達57萬冊。該書極有可能成為2007年日本第一大暢銷書。
“鈍感力”不等於遲鈍,它強調的是對困境的一種耐力,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現代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傷,所以要修煉“鈍感力”,使之成為跨越艱險的跳板。
2“君子慎始”是冷靜者哲學
新官上任就放火,成者甚少敗者多。
“新官”上任先“拾柴”後“放火”。
“拾柴”是為了更好地“放火”。這與提倡年輕幹部大膽開拓、勇於探索的精神並不矛盾。問題的關鍵是,“開拓”和“探索”必須建築在尊重實踐、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有膽”還要“有識”,“勇於”和“善於”必須結合。惟其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不負群眾的期望。
“即使是天才,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絕不會是一首好詩。”之所以後來有的人成了孔夫子,有的人成了郭守敬,有的人成了貝多芬,有的人成了愛因斯坦,有的人成了莎士比亞、歌德、泰戈爾,有的人成了拿破侖、林肯,有的人成了毛澤東……根本原因就是這些人樂於動腦,善於思考,嘔心瀝血,以“後天”的無限艱辛,打開了智慧王國的大門。
“始”是當初,慎始慎終是鈍感力。
成功者不在心急如焚,而在於心靜如水。
丁肇中因發現了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獎。但他當初用技術複雜、造價昂貴的探測器做實驗時,卻遭到了非難。原因之一是,一位教授已經做過類似實驗,並沒有發現任何新奇的東西。丁肇中力排眾議,堅持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他說:“不論反對意見是多麼不可一世,我始終堅持對我的科學觀點的探求。”
有兩種勇敢,即智者的勇敢和頭腦一熱的勇敢。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人的不同命運。
3學者的鈍感力是一種專注
美國《創造學》的作者奧斯本,把一個本子和一支鉛筆作為心愛的勞動工具。他每想到一個觀念就把它記下來,他像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樣,能花費時間去從事思考和研究他所關注的問題。這位創造學的鼻祖道出了自己成功的奧秘,他說:“每個人都有一些創造力,但是大多數人沒有學會去應用它。”
鈍感力表現之一:深度思考(2)
愛迪生的腦子裏隻有“發明”二字。這就是他的注意力資源。愛迪生身上帶著個筆記本,隻要有個新的想法,他就記在本子上,跟朋友一起吃飯時,他會記;散步時,他會記;交談時,有了靈感也要記。他一生記了3400個筆記本。可以說,有了3400個筆記本的專注,才有愛迪生的2000個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