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現代文化建構與報告文學的自覺(4)(1 / 2)

報告文學作家作為社會中人,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參與著時代精神的塑造。新的曆史時期從荒唐的歲月中走來,昨夜的夢魘依然令人心悸。這樣進行社會新啟蒙就成為時代的重大課題。懷具社會責任感的報告文學作家,以非虛構的寫作方式,對阻礙社會進步的種種存在進行深刻的批判,從對現實與曆史的觀照反思中,激揚人類應有的理性精神。這是他們對新時期作出的具有曆史意義的重要貢獻。沒有其他時候能像新時期的報告文學作家這樣更具有自覺的批判意識了:“隻要社會有問題存在,有陰暗麵揭露,報告文學就應該去反映。它就是為社會進步存在的。如果社會問題在那放著糾纏於我們的時候,我們卻拋棄了問題,去歌頌那些沒有必要歌頌的東西,這是真正的報告文學作家的良心所不允許的。”新時期的許多作家將良心奉獻給了一種獨特的文體。他們以報告文學的批判性、啟蒙性賡續了“五四”文學的基本精神;同時新語境的存在,主體新質素的生成,又使這一文體獲得了某種現代品格。

文體轉型:走向開放的報告文學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於時序。”百年中國報告文學因著社會文化生態的演化而居於不斷的流變之中。從文體淵源的角度視之,報告文學關聯著新聞和散文。報告文學從新聞中分化而出,它的文學化(主要是散文化),使之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新質的文學型態。報告文學文學化的進程由於戰爭環境的製約與需要,也由於特殊的政治文化的影響,主要向著通訊化的方向發展。通訊化的報告文學體式比較簡短,內容比較單一,主題取向明確;通訊是一種導人了文學因素的新聞樣式,因此通訊化的報告文學也有文學(散文)的精致與情采。但通訊與報告文學應當是兩個有著屬性差異的範疇。就具體的通訊作品而言,它可以被指認為報告文學,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等。但從總體上說通訊是不能被等同於報告文學的。通訊是一種新聞樣式,它的功能在於宣傳,而報告文學的意義並不隻有宣傳一端。這是顯見的。通訊化的報告文學更多見於政治文化形成強勢的曆史時期。報告文學的小說化是新時期前期這一文體的一個重要體征。早在30年代茅盾在他著名的《關於“報告文學”》的專論中,就對報告文學的小說化作了闡釋,認為:“好的‘報告’須要具備小說所有的藝術上的條件,--人物的刻畫,環境的描寫,氛圍的渲染等等。”但其時及其後小說化的報告文學作品並不很多。而到新時期初期,理由、陳祖芬、黃宗英、柯岩、徐遲等人報告文學小說化的傾向已十分顯見。理由曾說:“我是習慣於用小說的手法來寫報告文學的。就表現形式而言,我甚至感覺不到報告文學與小說的寫作有什麼區別。它們同屬於敘事性的文學體裁,使他們在藝術上天然接近。我認為,小說的一切技法在報告文學中都可以采用。”小說化的報告文學注重表現人物的命運曆程,求取情節的相對完整,重視運用文學化的表現手法。這類作品與通訊化的作品相似,其格局大多見小,內存的容量一般不大。

小說體報告文學是報告文學諸種體式中的重要一款。將小說與報告文學組合於一體,並不是模糊這兩種文體各自的體性,而是反映了報告文學作為一種邊緣性文體,它所具有的某種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所謂互文性,即是在某種文體中關聯著其他文體的屬性。小說化的報告文學,其間融合了較多的小說文體的質素。報告文學的小說性與小說的小說性,其聯通之處在於作為敘事性的文學類型,它們都注重故事(情節)敘述的藝術,將生活流的人物事件設置成具有某種藝術效應的主體性結構。但這兩種文體中的小說性是有根本性區別的。小說中的小說性,除了其含有的敘事性(故事性)意義之外,它實際上也就是虛構的一種代稱了。小說藝術的魅力或價值,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貫注著主體審美理想的虛構性的敘事。而報告文學的小說性,隻是作為一種形式化的操作技術而存在著。它排除了小說的虛構性,所取的隻是如茅盾所說的小說化的藝術方法。在寫作中,如果過度地借取所謂的小說性,那就會使報告文學的體性向小說文體傾斜。這樣往往給讀者造成一種由於小說文體的先驗而產生的失信感。隨著社會的演進和報告文學作家文體觀念的變異,原先風行一時的通訊化、小說化報告文學,逐漸被其他的一些體式所遮掩了。

到了80年代中期,以全景、集納方式觀照對象的宏觀報告文學迅速崛起,並成為報告文學文類中的主要樣式。這時,原來將報告文學當作小說寫作的理由,也以《香港心態錄》等作品改變以往的模式。陳祖芬從1984年起,開始寫作“經濟與人”的係列作品,共發表了以《挑戰與機會》為總題,包括《挑戰與機會》、《全方位躍動》、《經濟與人》等11篇報告文學。這些作品與她的《祖國高於一切》等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這些情形表征著報告文學文體的內存與外景發生了全新的轉型。改革開放時代全新的的社會生活為這種新變提供了客觀條件,而報告文學作家主體意識的不斷自覺,觀念、文學觀念的不斷更新,思維方式的改變等,是造就文體新變的根本的內因。人們對於報告文學的認識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認為報告文學是一種具有邊緣性的綜合性的特點的文體。報告文學“通過綜合--問題的綜合、專業的綜合、社會性與文學性的綜合--解剖急需解剖的社會矛盾。”“報告文學愈益與小說分道揚鑣,各奔東西,無論從何種意義來說都是一種好事,是一種進步。報告文學應該尋找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優勢”。報告文學作家開始建立一種以信息傳播為務,以理性張揚為旨,通過增大信息流量強化主體思辨力度的新的文體觀念。開放的時代,報告文學文體正走向全麵的開放。從外在的形態可以看出,報告文學的結構由微小轉至宏大,這象征著作家觀照世界已從微觀走向宏觀。從作品的內存看,作者已不再僅從文學一端看取客體,而是致力於大信息量的報告以及作有深度的思辨。與此相應的是,政治文化製導期報告文學政治化的景態已發生了改變。報告文學作家在作政治關懷的同時,開始作多維的文化關懷。報告文學它所報告的是開放而多質的社會生活。